文章内容

向海而生绘“蓝图”

■核心提示: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这一要求进一步表明了我国坚定不移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海洋强国的决心。向海而生,新区有着282公里的海岸线、83平方公里滩涂、42处岛屿,以及23处自然港湾,海域面积5000平方公里……西海岸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占得了发展海洋经济的先机,而作为新区发展的主色调,做大做强蓝色经济也成为新区的必达使命。

3300多亿元项目 见证西海岸奇迹

胶州湾西岸,海工平台钢架林立,现在,这里已是世界级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基地。

2005年,这里还只有北船重工一家船舶海工企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聚集了100余家船舶制造与海工企业以及各类配套企业,形成了国内海工行业最完整的一条产业链。这里也成为新区十大特色海洋产业园区之一。

近年来,新区积极探索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新路径,规划建设了海洋生物基因科技产业园、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等十大特色海洋产业园区,海洋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渐成形。在新区十大蓝色园区中,总投资3300多亿元的209个海洋经济项目正加速推进,其中,哈船科技高性能船舶等42个项目已陆续投产运营;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等97个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乘“一带一路”、新旧动能转换的东风,向海而兴的新区正率先蓝色跨越,刷新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近年来,新区海洋生产总值保持了年均17%以上的增长速度,蓝色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1.8%提高到30.2%。2016年,全区实现海洋生产总值866亿元,同比增长21.3%,增速首次跃居国家级新区首位。

陆海统筹齐发展 培育新兴增长极

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近年来,新区坚持陆海统筹发展,着力打造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蓝色”增长极,加快构建现代海洋经济体系,突出“蓝高新”,加快“转调创”,加速走向高端、走向深蓝。2014年,新区决策者又创新性地提出了构建海洋特色鲜明的“616”现代产业体系。

2016年,克瓦纳海工设计投入运营、中船重工装备研究院正式落户,这标志着新区船舶海工产业走向高端取得重大突破;同年,新区海洋生物产业完成产值86.1亿元,增长16.6%;滨海旅游产业实现总收入181.6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2006万人次,分别增长 21.2%和 10.2%……

在提升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新区也着力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其中,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海洋牧场加快建设,推动了现代渔业集聚发展,2016年,新区完成水产品总产量35万吨,水产品产值73.4亿元;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集聚了哈工程青岛船舶科技园等120多个项目;董家口铁路物流园项目以国际港口物流枢纽为发展定位,以“济铁”品牌为依托,打造国内最具规模的陆海物流港。

海洋经济大步走 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年来,新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大力发展海洋牧场的决策部署,不断提升海洋牧场建设和管理水平。目前,全区累计完成投资5.8亿余元,建成增殖型海洋牧场3处,正在规划建设3处,总面积3000余公顷,投放水泥预制件、水泥管、石头及废旧沉船等礁体90余万空方。

记者了解到,海洋牧场通过投放人工鱼礁、底播贝类、种植藻场和增殖渔业资源等措施,达到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环境的目的。通过海洋牧场建设,鱼礁区藻类繁生,浮游生物和水生动物明显增加,同时限制了底拖网作业减轻了捕捞强度,新区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未来三年是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的重大机遇期,是青岛市建设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全面推进时期,也是新区“实施海洋战略、率先蓝色跨越、建设美丽新区”关键时期。新区将围绕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的目标,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破浪前行。提高海洋及相关产业、临海经济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努力使海洋经济成为推动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王雪

■记者手记:

因海而生 向海而兴

实现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历史跨越,是时代的召唤。“海洋强国”概念自十八大提出以来,始终被摆在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作为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唯一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西海岸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助力海洋强国建设责无旁贷。

走进新时代,担当新使命,实现新作为。西海岸新区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激发出来的热情和干劲,转化为推动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的强大动力,以担当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为己任,科学规划、陆海统筹,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通过新动能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双引擎”,积极探索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新路径,迈向“深蓝时代”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王 雪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