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同学间的多重关系

同学聚会越来越成为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名义上都是为了纪念特定的一段时光,既然怀旧就不免伤感。有的借酒浇愁,有的莫名惆怅,有冲动者甚至还会拍桌子摔酒瓶,最终不欢而散。

从某种意义上说,同学之间有一种感情上的相互利用关系。很多冗长的电话交谈其实没有什么明确目的,只是为了发泄一种情绪而已。而同学之间一些偏激的话语,实在是一种精神需要。同学之间的思想动态往往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不论是同病相怜,还是齐声叫骂,都让人感到自己的存在是不孤立的。有些浪漫的、形而上学的话题只存在于同学之间,于是只记得当时谈得很尽兴,至于谈了些什么已经记不清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生活问题的接踵而来,同学关系却尴尬起来。如果你出差到某个城市,顺便到同学家中坐坐,你会发现同学之间已经没有多少话题了。剩下的只是一些无聊的盘问,如每月发多少工资,房子买下了没有等等。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如果有同学频繁看表或给家里打电话,也会搞得人心烦意乱,兴趣索然。当然,同学毕竟是同学,和同学在一起,谈谈过去的荒唐事,数点一下其他同学的近况,会生发出很多感慨。但是,如果是两个落魄的同学在一起,就会越谈越凄凉,竟无语凝噎。

随着社会地位的变化,同学之间也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王小妮写过一篇回忆大学生活的散文《同也不同,学也不学》,作家把同学间的感情看得很淡,因为同学间的交往有许多陈滥的套式,作家说:“去会见那些同学,还不如会见他们的孩子”。

的确,有人把与同学相见当成自我吹嘘的机会,从中获得了心理平衡。有的则把同学当作一笔财富,利用同学关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将同学圈子演变成一个利益群体。当官与经商的都把同学当成一种资本。同学之间相互扶一把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把官场上相互吹捧那一套和商品交换原则引入同学关系,同学便成了一个虚伪的名号。经常听到有人自称是某位体面人士的同学,有一种水涨船高的感觉,但实质上,或许只是个三天两天的某某培训班的同学而已。难道同学也须“打假”?(丁国强)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