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海岸茶企抱团突围

◆注册“地理商标”◆培育龙头旗舰◆瞄准高端市场

伴随由西海岸茶企编制的青岛红茶地方标准通过审核,西海岸茶产业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西海岸茶企抛弃以往单打独斗的经营模式,抱团发展,瞄准高端市场,培育龙头企业,合力打造品牌,逐渐破除了一直困扰本地茶产业的经营主体小弱散、品牌杂乱等痼疾,本土茶品牌正逐渐被擦亮。

早年成立省内第一家茶厂如今以品牌黄岛茶打天下

一排排茶树整齐的环抱山腰,这就是地处胶州湾畔、黄海之滨,素有“北方绿茶之乡”的黄岛区海青镇,全镇4.24万人,却有3万人从事茶产业。

年过半百的龙头茶企“碧雪春”掌舵人李传村,是海青镇第一批“茶叶人”,见证了海青茶从无到有。上世纪60年代,李传村等人最先在省内大面积引种南方茶树。到1972年,在河西村的茶园面积足有220亩,后河西村也就成了海青茶发祥地。“1996年,后河西村和另外6个村庄共同成立了后河西茶厂。”李传村说起往事颇为骄傲,那可是山东省第一家茶厂。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当初名不见经传的后河西茶厂,如今演变为本地人尽皆知的“碧雪春”,以海青茶为代表的黄岛茶也名声大噪。

既然有全省第一家茶厂,但黄岛茶又为何只闻其名,未闻其香?当地的老百姓也只知海青镇产茶,到底有什么茶,却知之甚少。“这里有悠久的茶历史和茶文化,也有广阔的市场潜力,黄岛茶完全可以走出去。”黄岛区茶叶协会秘书长张续周说,“走出去靠什么?靠的是茶叶的质和量,

靠的是以黄岛茶的品牌打天下。”2009年,黄岛区成立了茶叶协会,确立并推广本地绿茶的公用核心品牌,着力解决本地茶企单打独斗、品牌影响力小的问题。

协会成立不久,就为黄岛茶申请了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2010年底,协会又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地理商标”。品牌战略逐步推进,为黄岛区茶产业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目前,黄岛区茶园面积、产量和产值分别占全省的23%、28%和25%,占全市的72%、73%、62%。

生产经营缺乏统一标准母子品牌必须抱团发展

“家家炒茶,户户冒烟。”张续周发现,要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本地茶市场小、散、乱,茶名多、品牌多、难以形成合力的现状,并非易事。

来自黄岛区委农工办今年7月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海青镇茶叶种植以茶农分散经营管理为主,除了茶厂专业生产基地之外,农户种植和管理标准不一,茶园投入水平不一,导致茶园管理粗放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茶叶加工以家庭作坊式居多,缺乏大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化发展势头不强劲,造成了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突出;由于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直接影响了海青绿茶的快速发展壮大。”

“上乘的海青茶,大约一半都被本地市场消化,极少量走出青岛,能在省外销售的更是凤毛麟角。而实际上,企业整体实力弱、缺乏大型主导型龙头企业、没有对市场造成强劲冲击的茶叶品牌,这正是黄岛茶的整体现状。”张续周说。

针对这些问题,黄岛区茶叶协会一直在努力解决,目前,开始逐渐看到成效。“我们采用了母子品牌模式,公用品牌就是母品牌。”张续周介绍,针对现状,茶叶协会以成功注册“地理商标”的公用品牌黄岛茶作为统领,发展旗下子品牌,同时宣传推广公用品牌。虽然公用品牌有严格的入围标准,但仍然有近30家生产加工大户获得了使用资格。

扶持茶企发展红茶瞄准茶叶高端市场

“虽然经过近50年的引种试验积累,海青茶逐步形成了种植规模,加工工艺日趋成熟,品牌效应也日益显现,但放在青岛乃至全省范围看,薄弱环节显而易见。”海青镇党委书记李金国在接受专访时称,之前,海青镇主要从事绿茶生产,现在,海青镇已有初步规划,在政策和资金上支持、扶持航母茶企,大力发展红茶产业。将来的海青镇将打造高端的黄岛茶生产、加工基地,把黄岛区茶产业与旅游等产业挂钩,形成循环产业推动力,将黄岛茶推出青岛,推向全国。近几年,西海岸碧雪春茶厂等利用青岛当地鲜叶,结合台湾等地红茶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开发出了具有自己特点的青岛红茶,填补了青岛红茶领域的空白,提高了茶园的经济效益。经过近5年发展,红茶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已初具规模。“现在我们不仅有‘地理商标’,也有了地方标准,给质量上乘的黄岛茶贴上名牌去开拓市场,我们信心十足。”李传村说,一批龙头企业也已涉足红茶种植,正发挥自身资金和品牌优势,瞄准了红茶产业高端市场,促使本地茶迎来春天。(荆鹏飞)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