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就地取材掌握话语权 主动出击远涉重洋

鲁海丰的“远近之道”

面对国际市场的两头挤压,青岛鲁海丰集团成功将“来料加工”转为“就地取材”,同时远走海外,建立远洋基地,进行远洋捕捞。远近有道,让鲁海丰掌握了原材料定价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稳占日本鳗鱼市场60%以上的份额,年出口各类海产品3万吨。

原料在手掌握话语权

青岛鲁海丰集团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做鳗鱼的加工出口,后来随着需求量增长,公司扩建了厂房,也逐步地从粗加工转型为精加工,加工能力和出口能力稳定增长。

原料进口,在国内加工以后产品再卖到国外,这种模式被称为“两头在外”。鲁海丰的这种经营模式使得企业尽管拥有强大的加工能力,先进的设备和备受重视的市场地位,然而却一度面临无法掌控自己产品定价权的尴尬。

集团办公室主任汪显刚介绍,从2009年开始,鳗鱼的收购量大幅下滑,当年仅收购了3000多吨鳗鱼,每斤鳗鱼的收购价逼近20元。2010年,全年仅收购了2000多吨鳗鱼,每斤鳗鱼的收购价涨到28元。2011收购量1700吨,价格升至35元。“近来国际市场翻番,如果我们不掌握话语权,就会面临收购价格高而出口价格提不上去的两头挤压局面,丧失还价之力。”汪显刚说。

面对这种情况,鲁海丰果断转向国内原料市场,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国内取材”,“公司的原材料星鳗都是国内沿海渔民自己捕捞的,虽然收购价年年上涨,但我们‘原料在手,心中无忧’,与海外企业进行价格谈判的‘筹码’也重了。” 2012年在鳗鱼的收购价格飙升到每斤50元的情况下,而鲁海丰集团却仍然能抗住国际市场的风浪。

向远洋渔业进军

面对原料收购的难题,为了提升利润空间,鲁海丰提出了“发展远洋渔业、做大水产品物流业”的企业发展战略。

据介绍,该集团计划三年内新建远洋捕捞船200艘、大型围网金枪鱼捕捞船3艘进驻印尼渔业基地,并打造马达加斯加渔业基地,扩大海外基地范围。

2012年底,鲁海丰集团同印尼大型华人企业集团材源帝集团签署了渔业长期合作协议书。双方同意共同投资40亿元合作开发印尼东部海域资源,三年内新建远洋捕捞船只200艘,大型围网金枪鱼捕捞船3艘,合作开发南美对虾养殖8000公顷。至此,鲁海丰的远航有了海外基地。

两条腿走路更易立足

国际市场风浪重重,两条腿走路成为不少出口加工企业的新出路。

据了解,鲁海丰目前已经成立了国内销售公司,准备在巩固国际市场的前提下,发力国内市场。

该集团依托自建的万吨级深水码头,不仅为来料加工及国内收购原料提供了便利,并可成为货物中转站及集散地。对于青岛数量众多的水产品加工企业来说,以自己庞大的需求将众多船队吸引到青岛进行交易,增加内销渠道的培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自己的话语权。 张新勇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