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有书读真好

有书读是一桩很幸福的事。可我却生不逢时,遇上了书荒年代。上初中了连丁点课外书的影子都见不到。那时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公社里倒是有两间书铺子,但都是蒙着尘灰的“老一套”。

喜欢读书的愿望就像一堆炭火,把人燎烤得七上八下、坐卧不宁。当时上学课业少,大工夫多,内心巴望读书的馋虫爬来爬去,没书读,我就如饥似渴地读糊墙的旧报纸。这些报纸五花八门,有本地的,也有外省的;有的登新闻,有的刊发文学稿。墙每年糊一次,三个房间,从墙壁到福棚,乱七八糟的报纸都读个十几遍,不少内容都影影绰绰记好长时间。

读旧报纸很不解馋。有年夏天放暑假,我和同村另两位同学听说公社书铺里新到了足有二指厚的新书,书名叫《煤城怒火》,一本十来块钱。得到这一“情报”后,我们三个“密谋”了好几次,打算不惜代价把书买回来。我悄悄拆了母亲箱柜上的铜把手和铜活页,卖给邻村炉匠,换了不到四块钱。两位同学卸了家里的铁耙齿,变卖了三、四张锈迹斑斑的铁镢头,终于凑齐十三块多钱。当我们顶着烈日往返三十多里地买回这本“大部头”后,按出钱多少的顺序轮着读,由于太渴望的缘故,每人限定七天读完。想想当年这些亲历的读书往事,至今心里还常泛涌起缕缕酸楚。

我当兵的时候,改革开放刚刚开始,部队上也闹书荒。连队里有俱乐部,但仅有军报、军区报和每月一期的《解放军文艺》。

1985年,我从部队回到地方。那时候离我工作单位不远的县里的新华书店整日人来人往,书籍琳琅满目。旁边的工人文化宫、职工俱乐部都设有不少图书阅览室。我所在的单位专门建了图书室,期刊、书籍最多时达一万多本,职工借书、读书随心所欲,应有尽有。

这些年,书荒境况一去不返,我喜欢读书的热度依然不减。手头富余,每去书店,到图书超市,或浏览网上时,见有中意的新书便毫不迟疑地买下来,挤时间啃读,既增长知识,又了却早年书荒时无书可读的遗憾。

每个人面前都有一泓书的海洋。为了未来,我们应该多读书、多读经典书,从书中获取更多营养。书之薄,不过一二百页;书之厚,浩瀚可达千张。捧起书,读书吧,书中那缭绕不绝的书香既能让人明目,更能叫人增智。 (新区海滨花园小区)家 园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