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茂腔,在乡野绽放的“胶东之花”

茂腔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主要活跃在山东省东部的青岛、烟台、日照、潍坊等地区,被誉为“胶东之花”,曾有“肘鼓子”、“周姑子”、“轴棍子”、“正歌子”等名称,发展到后期被称为本肘鼓、冒肘鼓、茂肘鼓等。

早期茂腔的唱词完全口语化,唱腔单纯易学,伴奏乐器简单,易被市民、农民所接受。自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人们渐渐不大喜欢冒肘鼓每番句末“打冒”的唱法,随着剧种发展和唱腔的变化,演员在演唱中也因此而逐渐减少了八度翻高次数,只在花腔演唱段中使用“打冒”,使唱腔形式更趋合理,人们根据“打冒”谐其原音并取其茂盛之意,“茂腔”的叫法也逐渐为戏班和群众所接受。从此,“茂腔”便取代唱腔每番“打冒”的“冒肘鼓”。当地民谣:“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沿上,锄头锄在庄稼上,花针扎在指头上。”

茂腔起源于农村,在农村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亲切的乡音使劳累之余的人们听得如痴如醉。很快茂腔戏就在青岛等地扎下根来,成为中下层市民欢迎的戏曲剧种。

茂腔的伴奏乐器为中国民族乐器,主弦乐器为京胡、京二胡、月琴,与京剧相同。打击乐器有板、皮锣、锣、钹、小锣等,伴奏反调唱腔时加堂鼓和碰铃。

茂腔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深受山东半岛居民的喜爱。其中的女腔尤为发达,给人以悲凉哀怨之感,能引起妇女的共鸣,故茂腔俗称为“拴老婆撅子戏”。茂腔在本肘鼓时期只有鼓、钹、锣等打击乐伴奏,茂肘鼓时期开始使用柳琴伴奏,后来受京剧、梆子等的影响,采用京胡为主奏乐器,按京剧二黄定弦,并用二胡、月琴配合,陆续增添了唢呐、笛、笙、低胡、扬琴等民族乐器。在行当方面,茂腔起初只分生、旦、丑,后来根据京剧行当划分脚色,分工更加细致齐全。

佚 名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