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就近就地就业 生活越过越红火

新区为农民工送政策、送信息、送岗位、送服务,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

如今的张大成与一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每月4000多元的收入让他感到今年这个冬天将比往年都温暖,而就在一年前,他还靠种地为生。

40岁的王峰,过去靠打零工为生,如今他的加工厂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还招了6名工人,当起了老板。

“曾经日子就是顾家,没有自我,现在获得了新生,找到了存在感。”在扶贫车间干活的丁霞说起生活变化,热泪盈眶。

送政策、送信息、送岗位、送服务……在新区人社局开展的“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一户一策找工作”等活动中,这些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创业,为“美丽新区”建设添砖加瓦的同时,获得了归属感和幸福感。

曾经靠务农为生 如今成出众电焊工

一年前,张家楼镇大山张村的农民张大成靠种地为生。现在,他成为镇上一家企业能力出众的电焊技工,月收入4000多元。“年轻的时候干过电焊,手艺还在,没想到它再次成了我的饭碗。”张大成说,去年,新区将就近就业专场招聘会开到张家楼镇,专招电工、焊工、钳工、安装工等技术人才,他被多家企业挑中,选了一家离家最近,发展前景最好的企业。不到一年,张大成的焊接工艺技术愈发娴熟,不仅会电焊,还会维修,成为公司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连他的师傅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是公司把我培养起来的,让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很感激,所以想做的更好。”原来,张大成在工作空余之间还主动参加区里组织的其他免费焊工培训,并考取了技师职业资格证书,这么大年纪被同行称为学霸时,他憨憨一笑,说道:“笨鸟先飞,既然有这么好的机会,就得珍惜。”

原来,为满足我区企业用工需求,新区有针对性为群众搭建好就近就业服务平台,每月定期开展以“搭建就业平台、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大型招聘活动,进一步推进“就近就业”工作,实现零距离岗位推送,真正送岗入户,最大限度提高困难人员就近就业率。

结对帮扶创业 重燃创业梦想

“这次有领导干部结对帮扶创业,重新点燃了我的创业梦想!”近日,来自隐珠街道的王峰,在得知结对帮扶培训活动启动后,兴奋异常。

王峰于2016年退伍后,一直存有自己创业的梦想。“但受经济条件限制,这个想法没能实现。”这次新区人社局开展创业帮扶活动,又点燃了他的创业激情。“我发现开发区有一家大型工艺加工厂,产品很受市场欢迎供不应求,就萌生了办工艺加工厂的想法,与大厂家合作进行来料加工,产品包销,利润也很高。”一谈起未来,王峰充满信心。

为了让更多有创业理想的人尽快“如愿以偿”,新区实施精准帮扶政策,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推介、资金扶助、典型带动、服务促动,助推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新区有许多工人,满怀创业致富梦想,我们顺应需求,为他们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新区人社局就业服务中心主任王大鲲说,通过推荐帮扶对象参加免费技能培训,协调解决资金问题,帮助落实租金减免、一次性创业奖励、困难群体创业补贴等创业扶持政策,让帮扶对象走上成功之路,走上富裕之路。

扶贫车间就近就业 人生变得多姿多彩

“今天一早我就磨了50个件,照这个速度到下午估计有60块钱收入了!”近日,在王台镇机械就业“扶贫车间”,丁霞一边熟练地做工一边和记者说道。

今年,扶贫车间开到了村里,丁霞说服家人,踏进了一心向往的工厂。

“由于工厂离家近,下班后我还能照顾老人孩子的衣食起居,工作顾家两不误,很幸福。”工作后的丁霞更加自信和上进了。

在“扶贫车间”里还有十几个和丁霞一样每天把家务活安排好后就到这里来上班挣钱的工人,这其实也是该镇以“扶贫车间”为平台,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收入的渠道之一。

“王台镇大力推广就业扶贫模式,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集体闲置土地、房屋创办“扶贫车间”,并通过本地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扶贫新模式,帮助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达到“帮扶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王大鲲说。

不仅如此,新区通过搭建“点对点”信息对接平台、“全域化”就业服务平台和“多形式”供需对接平台,为劳动者提供精准就业服务,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通过信息化手段,及时为未就业劳动力进行人岗匹配,并做好跟踪服务;针对贫困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职业技能较低、年龄偏大、需照顾家庭等特点,结合“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和“一户一策找工作”,在乡镇、村举办专场招聘会35场,组织500多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70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2000多人。张 静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