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镌刻在史书上的大村丁氏文化

大村丁氏,最先称藏马丁氏,又称天台丁氏,皆因为居住地有藏马山、天台山两山而得名;明崇祯年间,称之为琅琊丁氏;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被居住在海外的丁氏族人称为诸城丁氏。近年来,政界、文史界、新闻媒体称为大村丁氏。

大村丁氏其先世世居湖广武昌府武昌县,直至元末,丁兴“以铁枪归明太祖”朱元璋,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立下战功,受封于海州卫(今连云港)守御所,长子丁贯世袭。

丁兴的次子丁推,奉敕于明初迁居山东省青州府诸城县藏马山之小天台山下(今西海岸新区大村镇驻地)。

丁推忠厚本分,勤俭持家,在荒无人烟的白马河畔开荒种地。他心灵手巧,利用遍布于藏马山下的红柳,以治箕为业。他重视子女文化教育,更注重子女的道德修养,后世子孙繁衍旺盛,号称“藏马丁氏”。丁推生子若干,现初步查明生子三人:其长子丁彦德留居原址小天台山下,繁衍生息;其次子丁彦隆、三子丁彦甫的后裔迁居到山东寿光、昌乐丁家山。

留居天台的丁彦德生子七人:其长子丁伯达、次子丁伯贤、三子丁伯礼、四子丁伯义的后裔均迁居外地失考无音;只有五子丁伯聚、六子丁伯忠、七子丁伯升的后裔留居天台山,这就是明初的老谱中所说的“三分三大支”。这三大支繁衍到六世,共有兄弟72人,后人在修谱时,为便于区别记忆,即据此而科学地分为了“七十二大支”。这就是琅琊丁氏七十二大支的由来。

然而,在清乾隆三十年第三次修族谱时,这七十二大支中又因战乱、灾荒等原因流离失所、迁居外地而失去联系的约有三十八大支,这些族人的情况在当时的谱书上只好无奈暂记载为“后裔失考”。

时至今日,外迁的族人纷纷回藏马山、小天台山来寻根问祖。经几番考证查对,留居天台山的丁彦德之次子丁伯贤,其后裔居住在河南省鹿邑县等地;丁彦德之三子丁伯礼的后裔居住在山东省平阴县丁口的丁氏族人。初步考证,河南永城的丁氏族人是丁彦德四子丁伯义的后人。

另有居住在江浦、东平、沾化、黄县、潍县、日照、莱阳、阳信、阳谷、丰城、莆田、板铺、灌云、海城、大连、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的族人也不断有人来认祖归宗,或利用网络互相沟通,以叙同族之谊。

大村丁氏,自明历清,两朝显赫。

为文学者,有大文学家、戏剧家八世丁耀亢(号野鹤),是族之灵光、族之骄傲,他有“诸城诗风”之谓,在戏剧界有“南李(李渔)北丁(野鹤)”之誉。今经著名学者考证,明代著名的奇书《金瓶梅》,即丁耀亢的父亲丁惟宁所著。著名的文学家还有明代散曲小令作家六世丁前溪和其子丁惟恕。另有清末的十四世丁小仙,洋洋洒洒,著作达四百三十五卷,真可谓是大作家。还有丁烈光,号南溪,十五世,增生,博学,工诗,当时的诸城知县汪封谓与他结社联吟,时人赞誉他为一邑风雅之宗。丁南溪的著作特富,有《丁南溪诗选》行于世。后因病去世时,诸城知县汪封谓亲笔勒石表其墓且系以诗,其中有“逸老更逢陶靖节,清才争说郑当时”之句。

武将以明朝被封为“招勇将军”的大村前村“将军府”旗杆底下之六世丁珠最早发达。丁珠是在东南沿海奋勇抗倭屡立战功而出名,又在西北长城守御口堡,抵御外敌侵犯,后被明朝朝廷封为招勇将军,在北京神枢营为坐营将军。另有西南庄村的“一门三进士”最为著名,西南庄人惯习武,曾击退来侵犯的清兵,保护了家园,被称为攻不破的“铜墙铁壁西南城”。

为官者,如七世明朝监察御史丁惟宁、十三世江西广信府知府丁琰,有“大小丁公”之誉;又如大义凛然不畏强权的八世保定知府丁自劝,再如爱民如子的赵州直隶州知州十二世丁昌平,还有被称为“干才”的朝廷能臣直隶按察使十三世 蓥公等。

以上事迹均见于《诸城县志》。

在科场上,有八世丁自权、丁自丰、丁自玉兄弟三人的“西南庄一门三进士”,有八世丁自丰、丁自玉和侄儿九世丁运昌的叔侄“同科三武举”连捷“同科三进士”。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天台山周围,就有进士十多人,举人十八人,贡生及举荐为官者达六十九人。

而散处外地的族人中,更是簪缨接踵,名人辈出。据乾隆三十年修的《琅琊丁氏家乘》: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九月,河南归德府永城县丁氏后裔、辛酉举人丁魁河;丙辰进士、蓟辽总督、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丁魁楚;庚午举人丁魁南;己末进士,兵部尚书丁启睿;癸酉举人丁启昌五人来天台始祖丁推墓前祭祖归宗。当时的青州府知府洪允衡大人亲自来大村天台山下主持仪式,举行了隆重的祭祖立碑典礼。

公元1982年,永城丁氏后裔又携谱来大村联谊合谱。

另据黄县丁氏谱载:黄县丁氏始祖也系藏马山丁氏后裔,明初由藏马山白马河逃荒迁至黄县,后代人成为黄县巨富“丁百万”。据说:“丁百万”一年的收入,相当于当时清政府两年的赋税。共有七人考中进士,20人考中举人,为官者 378人。十五世丁佛言,为清末民初的著名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和书法家,曾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议员、参议院议员、总统府秘书长,参与起草了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他一生著作近百万言,留存书稿20余部。《大公报》主编张继兰称其为“一代宗师”、“鲁之灵光”。另有当代的丁方明,曾任山东省副省、山东省政协副主席、退休后山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长。2000年8月,黄县丁氏后裔丁尔政来大村寻祖追源,确定黄县丁氏始祖就是天台丁氏后裔。

时至今日,琅琊丁氏后裔早已遍布天下,上至中央各部委,下至地方各地以及军队中,均有担负重任的丁氏名人在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为人民的幸福尽职尽责。如北海舰队副司令丁桂阁;再如西南庄的丁连勇,担任海军某部将领,多次参与指挥与外军的联合军演;丁志平担任解放军总医院正师级军官,多次立功受奖,有多篇医学论文问世。

文化方面,古有“西南庄一门三进士”,今有茂甲庄丁增功“一门三博士”,丁增芳“一门三硕士”。

艺术界的国家特级配音演员丁建华,更是为琅琊丁氏家族增添了光彩。

更可喜的是,关注、研究大村丁氏家族、丁氏文化的学者名人是前赴后继、层出不穷。

明代有太子太保钟羽正,亲自为丁耀亢的著作《天史》作序。

清代有学者东海杨观光,施化远、赵进美、王士祯、孙廷 、王铎、高珩、孙奇逢、张侗、赵清、日乾谦、沈复曾、王复振,诗人王肇晋,礼部尚书龚鼎孳等关注研究丁氏文化。近现代学者有诗人徐志摩,鲁迅等。

当代学者有中国金瓶梅学会的张清吉教授、吉林大学王汝梅教授、上海复旦大学黄霖教授、上海复旦大学学报副主编张兵先生、中州古籍出版社副总编张弦生先生、兰州大学张崇琛教授、天津大学罗德荣教授等。

丁氏先辈们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谱写了留传万世的不朽篇章。为学习先辈优良品质,继承祖上不朽精神,弘扬丁氏传统美德,以勉励子孙不断向上进取,我们要组织起来,共同探寻丁氏文化精髓,提炼丁氏家风美德,加以研究,发扬光大,使之为祖国的传统文化大厦增砖添瓦,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