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寺村:回响着旧时光的钟声

大场镇西寺村,距离西海岸新区中心城区约50公里,村里100多户、300多口人,除外出打工者,留守者多以种粮、种菜为业,是个典型的农业村。不过可别小觑了这个沉寂的小村子,据《琅琊丁氏家乘》记载,明中期,丁氏六世二十六支丁昂后人由大村镇大村迁此立村。上世纪60年代以前,村北曾有一座建设年代不详、规模不小的方钟寺(村里老人也称大钟寺)。“文革”中,寺庙被毁,随后竟在其原址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足见当地历史之悠远。

如今,大场镇西寺村一派传统中国北方农村田园景象:腿长体健的散养鸡在阳光下闲庭信步;背上做了各家不同标记的鸭群悠然地在河中游弋;整齐排列的几趟民居中偶尔可见泥土夯墙的老屋,虽历经风摧雨蚀墙体斑驳,仍是村民难以割舍的窝居。紧邻村子的东面,有条南北方向蜿蜒流淌的河流,人称白马河;东南方向,则是一条东西方向的小河,叫淘金河。两条河隔断了两岸村庄,根据方位,分别有东寺村、西寺村、南寺村、北寺村。

西寺村紧挨着大钟寺。在村内老人们的记忆中,村北的大钟寺是人气相当旺的地方,不但每月初一、十五香火鼎盛,平时也是孩子们经常光顾“探秘”的所在。不像一般的村级寺庙只有一个殿、三两间房,大钟寺共有12间房、4个殿,由东向西依次是:雹泉殿、关公殿、菩萨殿、牛王殿。大钟寺门口挂着一个生铁铸的大钟。大钟有6个“爪”,每逢初一、十五撞钟,“都是每个‘爪’上撞6下,一共撞36下,声音忽强忽弱。”这样的钟声,曾经是西寺村生活的一部分。

大钟寺的东面还曾有过一个龟驮碑。相传大钟寺共有12座龟驮碑,后来下大雨、发大水冲走了11座,只剩下这一个。这个石碑已断裂,上面的字迹模糊不清。驮碑的龟抬头朝向东南方向,大钟寺被毁后,村民发现寺庙所在地的土壤是疏松的黑土,挖出来放到地瓜地里,地瓜长得特别好。于是,当地建起了一个腐肥厂,用的就是大钟寺的黑土。

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钟寺所在地陆续发现一些黑陶片,经文物专家鉴定,这里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1982年,被确定为青岛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而今,曾经的大钟寺、龟驮碑都已不见踪迹,只有一个“青岛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碑矗立在大钟寺遗址处。这里发现的大量龙山文化时期的夹沙黑陶片和泥质黑陶片,如黑陶蚌形响器、泥质黑陶杯等,成为青岛市博物馆和西海岸新区博物馆的珍贵馆藏品。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