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新区的路

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中唱到:“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儿叫,伴随他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他一日那三餐,窝头咸菜就着一口大碗茶。”这首歌尽显了老北京的风情,也道尽那浓浓的故乡眷恋之情。听到这首歌,我不禁想到了新区——我们家乡的变迁。

我们村离以前的胶南县城,直线距离二十多里路,小时候,人们要去趟县城得翻两座山,才能到达。山路崎岖蜿蜒,有的地方根本算不上路,只是大家走的时间长了,被踩出来痕迹罢了。若走大路则需绕道铁山街道办事处,得多走十多里地。

那时出门靠走,俗称“脚踏车”的“先进”交通工具——自行车,整个村也没几辆。1982年农村刚开始“大包干”,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我家终于有了辆“红旗”牌自行车,稀罕得不得了,邻居们谁家接新娘子或者出趟远门都常来借着骑。

九十年代,我在王台工作,那时204国道很窄,只能并排走两辆车,好在那时汽车不多,还不嫌拥挤。我骑自行车来回上下班,不过下了国道,还有十好几里上沟下坡的生产路,崎岖颠簸,到家颠得屁股痛,特别是雨雪天气更愁人,泥泞湿滑没法走,即使推着车子,也得不时用小棍子扣扣泥巴,不然粘得车子推不动。

新世纪初,“要想富,先修路”这个理念开始深入人心,泥泞崎岖的乡村小路,也变成了宽阔的砂石路,再也不愁雨雪天了。我的自行车也光荣退役,换成了摩托车,走在路上嗖嗖地真带劲。

时光荏苒,又过了十多年,得益于“村村通”政策,砂石路成了更宽的柏油路,204国道也早变成了双向四车道,路上汽车往来如梭,车水马龙一片繁忙。摩托车又进了我家的交通“博物馆”,我有了私家车,出行随意,非常方便。

现在,新区的道路越修越宽,交通越来越方便,村里也通上了公交车,老乡们外出进城再也不愁行路难了,也不愁农产品因为交通不便,销不出去了。

愿新区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越走越宽广。(王台初级中学)李继龙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