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难忘彼宵

王培仁

一九八五年春节前,我刚参加工作,领了两个月工资110多元,10元面钞,厚厚的一沓。春节必备不消说,平生第一次购买了两袋元宵。

那时的年味,比现在浓郁得多。虽说常年没有周末休息日,但春节假后,大家都结伙成群的轮流吃请,应了那句“不出正月就是年”。但正月十五夜例外,全家人要共话新的一年生计。那夜,娘下饺子时与元宵共煮,全家人第一次吃上了元宵。

饭后,娘一边拨拉着粘连的水饺和元宵一边说:“唉!这是我们家最开心的一顿正月十五饭(娘从来不会说元宵节)……。以前啊,你姥爷常说‘难过的日子好过的年’。如今大包干了,年年有余粮,再也不愁吃不愁穿了,都是沾了共产党的光,托了毛主席的的福……呃,呃,如果毛主席还活着该有多好啊。”

我说:“娘啊,以后我能挣钱了,承包地里也不少打粮,你就放心享福吧!”娘说:“是啊,是啊。”忽地抬头看着我说:“你也骑上车子也戴上手表了,公家的事可得好好干啊!”我自然连声应是。

过了一会儿,娘却情不自禁地掉起了眼泪,我惊问何故。娘呜咽着说:“娘对不起你啊,没有好好地供你读书。依你的学问,是应该吃‘国家粮’的。”

我于一九八零年高考落榜,教导处郭主任曾找我复读。一边是二百元复读费,一边是病弱双亲,我一口回绝了郭主任的邀约,安心在家务农。这是娘一辈子的心病,碰不得。每当这时,我总是若无其事地说:“现在不是很好吗?已经很好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娘一一作了见证,先见我自行车换成摩托车,摩托车又换成了汽车,娘的小屋也翻建成墅屋,还买了高层楼房……

娘虽然没读过书,但一点不比读书人感恩心态差。娘对现在的生活真的很满足。只是每次吃元宵时,娘总说:“今年的元宵和第一次吃的不一样,虽然口劲不怎么好,但娘心里痛快。”

那时我还不会分辨元宵和汤圆,只知道制作工艺有区别,元宵是“滚”出来的,口感硬,汤圆是包出来的,口感软。我不好意思地说:“娘,是我没有眼劲,第一次买的是汤圆。”娘忙不迭地说:“都好吃,都好吃。唉,公家的事可不能没眼劲啊!”

如今,每逢元宵,我就难忘那年元宵夜,那错买的汤圆,那骑车子戴手表那沉甸甸的公家事。

(家在黄岛文学社)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