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手纳鞋垫 浓浓乡情

滨海街道龙门顶村王连珍纳鞋垫近五十年 作品缤纷多姿寓意美好

手纳鞋垫是西海岸新区一项传统手工艺品,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家家妇女都会制作。随着时代变迁,手纳鞋垫逐渐演变成一种民俗手艺。春节期间,记者走进滨海街道龙门顶村,找寻手纳鞋垫的记忆。

日前,记者来到龙门顶村王连珍家中,炕上的一角,放着她刚刚纳好的几双鞋垫。“从我15岁就开始学纳鞋垫,已经纳了快五十年了。”63岁的王连珍言语里满是幸福。

记者了解到,在民间,纳鞋垫又叫割鞋垫,过去,秋收过后的农闲时节,妇女们三五成群,在过堂或炕头,相互交流花色、帮着撵线、帮着割,合力完成制作。王连珍找出几双自己纳的鞋垫,指着鞋垫上的花型向记者介绍,以前大家都喜欢鲜艳的花色,妇女们根据生活中的花卉和事物进行创意。“梅花、桃花、菊花、兰花、竹子、燕子、鹤、老虎……还有一路平安、大吉大利、喜字等吉祥词汇,我们都会做。一双鞋垫,有太多的美好寓意了!”

采访中,王连珍告诉记者,做好一双鞋垫不容易。“首先要找布壳子,确定鞋码后找一层纯棉的白布包在布壳子上,在白布上画好花型,再把两个布壳子中间夹上特质的网隔层,用针线在这一摞布和网之间来回穿线绣花。等到所有的花色全部绣完后,就到了十分关键的一道工序——割。割鞋垫时,要找一两个人帮忙,用力地扯着两片网隔层向两边用力,锋利的刀子从中间一点点向下割开,原本在中间的线,在割开后就有了‘绒绒感’和花色。”王连珍拿着做鞋垫的工具,一步步地给记者演示。“割也是讲求技巧和力道的,如果割偏了,两只鞋垫子的表面毛厚度就不一样了,也就不美观了。”

王连珍告诉记者,这样的一双鞋垫,完成时间大概要一周。她表示,这种鞋垫毛厚、暖和、耐用,一双能用两三年。“过去经济条件差,我们都点着油灯纳,为的就是赶在过年前做完,给家里人每人一双,垫在棉鞋里,暖和和地过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都穿皮鞋,这鞋垫垫进去挤脚,加上现在市场上鞋垫品种多,用的机会就少了。最主要的是,过去年代读书少,女孩们从小就跟着家里学干活,现在的孩子都上学,没有时间和机会学这些手工活,慢慢地就没有人会做了。”王连珍感慨到。 文/图 孙雯丽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