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大饽饽蒸出淳香年味儿

红石崖街道龙泉赵家社区传统大饽饽制作工艺受青睐

“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过年蒸馒头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小年过后,家家户户就开始忙活着磨粉、发面,赶在“年三十”吃上香喷喷的大饽饽,期盼来年的日子蒸蒸日上。在新区,不少商家和手艺人继承传统大饽饽的制作工艺,将大饽饽做成了一项产业,蒸制花样繁多的大饽饽,满足市场需求,带给人们过年的喜庆。

不同花样代表不同寓意

日前,记者来到红石崖街道龙泉赵家社区,这里的聚鼎鲜五福食品有限公司格外忙碌。在公司专门开辟的制作间内,面点师傅们正在忙着制作大饽饽。

赵国强是这里的首席面点师傅,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忙着做客户过年用的面食产品——钱龙。“俗话说‘既是钱龙聚处,自有财神光临’,这个钱龙嘴里扛着钱,寓意着人们向往着富足的幸福生活。”赵国强告诉记者。

“要想做好大饽饽,心要细、胆要大,能熟练地揉、搓、捏、剪等。”一个普通的面团,到了赵国强手里就像有了生命一样:枣饽饽是发面的,寓意发财、早发;鱼饽饽寓意年年有余,日子蒸蒸日上;刺猬饽饽驮着元宝而来,预示招财进宝……各式各样的大饽饽在师傅的巧手下活灵活现,不同花样的饽饽代表着不同的寓意,既是记忆中的传统味道,更是一份对生活的美好寄托,一上锅,年的味道扑面而来。

留住记忆中妈妈的味道

说起做大饽饽产业的初衷,聚鼎鲜五福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郭胜告诉记者,“我从小是吃母亲做的饽饽长大的,现在母亲年纪大了,做起来比较吃力,为了传承这一份妈妈的味道,我和家人商量做起了大饽饽的生意。”

谈起自家大饽饽有什么特点,郭胜自豪地表示:“当然是对传统技艺的坚持和用料的始终如一!”他告诉记者,现在自己公司做馒头可借助机械揉面机、和面机等设备,大大减轻了工作量,但真正做馒头的主力还是人。“揉面时间不能短,面团醒发得充分,不然做出来的馒头就不好吃,做馒头的原料除了面粉和水、酵母之外,不添加任何添加剂、防腐剂,这样做出来的馒头才放心。”

“我们现在做的大饽饽,延续了我母亲那时的制作工艺,也不添加牛奶、糖等添加剂,保留了小麦的原汁原味,保证让大家吃得放心。”对于自己做的馒头,郭胜显得很有信心。

大饽饽成年货市场抢手货

“送馒头的车已经在路上了,您再等会吧,今天肯定能送到。”采访中,郭胜的手机响个不停,不断回复着催货的客户们。

“快过年了,很多客户前来定做一些过年的面食,像枣饽饽、钱龙、枣山,我们的师傅也很辛苦,每天加班加点地制作,我们也尽量满足大家过年的年货需求。”郭胜说。

记者了解到,该企业成立到现在只有一年多的时间,虽说开业时间不长,但生意颇为红火,部分产品还远销台湾、澳大利亚等地。年关将至,各式寓意着吉祥、团圆的面塑作品更是供不应求。

郭胜表示,胶东大饽饽习俗是人们根据地域特色、节日和生活习俗而创造的一种民间艺术样式,它反映了人们的文化习俗与精神寄托,千百年来扎根于文化、生活的“土壤”中。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市民们对传统面艺的兴趣和喜爱之情越来越浓厚,现在的大饽饽兼具食用和观赏价值,有强烈的感染力与喜庆效果,已经逐渐成为市民家中的必备年货。文/图 李 涛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