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妈妈纳的“千层底”,你还记得吗?

素色的鞋帮、厚实的鞋底、古朴的外形、细密的针脚,传统手工布鞋正在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打小穿过手工布鞋的80后、70后、60后甚至更年长的你们还记得母亲亲手纳制的“千层底”吗?10月16日,记者来到西城区袁家村,听田秀玉讲述那些年与“千层底”的那些事。

纳布鞋的巧手艺相伴老人40多年

16日下午3时许,在西城区袁家村57号房屋内,62岁的田秀玉正戴着老花镜拿着剪刀盘腿坐在床上,一边剪鞋样一边给记者讲述做鞋的故事。

田秀玉说,她14岁时就跟着村中老人学着纳鞋,那时就被邻里大妈夸为“巧手姑娘”。从那以后,她有空就去看邻居纳鞋、绱鞋……时间长了,她做的鞋子也越来越像样。

这之后,给家里人做鞋的任务就落在了田秀玉身上。“从给自己做鞋到给父母做鞋,再后来就是做给子女穿。”田秀玉说,窝帮鞋、拉带鞋、方口鞋、五孔鞋……只要有鞋样子,她都能照着做出来。

前后工序百余道才能做出“千层底”

“可惜我把纳鞋的工具全落在东北了,要不然我也给你做一双。”田秀玉说,纳鞋前首先要将鞋底、鞋帮的样式剪出来。“鞋底和鞋帮都要留出下针的边缘,也就是比穿的鞋码稍大一点。”田秀玉说,这之后便是纳鞋底。

“这个鞋底,一天是做不出来的。”记者得知,做鞋底之前的准备工作便是将粗布一层一层粘起来,然后晒干,干了之后才能纳成鞋底。“因为用布粘起来的鞋底有近1厘米厚,所以手工布鞋也叫‘千层底’。”田秀玉说,纳鞋底时,所需的工具和材料有锥子、针、顶针、麻线等。纳的时候,要先用锥子在鞋底上扎个眼,再用纫上麻线的针往针眼里扎,从另一侧抽出后,再使劲一勒,让麻绳把鞋底勒得紧实。田秀玉的女儿赵艳秋告诉记者,妈妈纳鞋底时勒紧的动作是最令她难忘的。

鞋底纳好后,就要做鞋帮了。鞋帮也是袼褙糊的,但是层数比鞋底要少得多。做鞋帮也是要首先剪出样子来,外缘的周长要与鞋底的周长相匹配,这样做出的鞋子才能既美观又舒服。鞋帮做好后便是绱鞋了,就是将鞋帮与鞋底缝在一起。

田秀玉说,经过前前后后百余道工序后,一双“千层底”便基本成型了。

穿的人越来越少“千层底”成了“压箱底”

“从纳鞋底到鞋子成型,做一双‘千层底’大概得用5天时间。”田秀玉说,虽说耗时,可她还是喜欢自己做着穿,还是觉得自己做的鞋穿着舒服。

“只可惜,现在孩子们都不穿我做的鞋子了,要不然我还能做。”田秀玉冲着坐在身旁的女儿说笑道。“自己纳的鞋子在家穿穿还行,穿着去上班就不太合适了。”赵艳秋说,手工做的鞋子虽然舒服,但费时又费力。“有那个时间,还不如买一双呢。”

田秀玉说,现在会纳鞋的一般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了,“现在的年轻人没时间,也不愿意学这些了。”说起做“千层底”的老手艺正在渐渐消失,老人摇着头说:“现在穿‘千层底’的人越来越少,它也只适合‘压箱底’了。”(孙伯玲)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