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建管并举,打造美丽宜居黄岛新区

毋庸置疑,把黄岛新区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现代化新城区,让新区人生活得更加安心、舒心、充满信心,是每一个新区人的共同期盼。新区在城乡环境打造方面将有什么“动作”?在解决城乡环境方面将如何实现百姓的期盼呢?

做法一:规划“优”

能否建设好新区,规划是“龙头”和基础。目前,新区已确立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原则。一是完善规划体系。统筹全区海陆空间规划、地上与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形成立体化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区概念性总体规划,加快制定重点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重大公益性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并实现“多规合一”。二是强化规划控制。新区将成立发展规划协调委员会,对城市规划按“图”施工,并严格执行红、绿、蓝、紫、黑、橙、黄“规划七线”。三是提高规划水平。进一步开放规划和建筑设计市场,聘请“国字号”知名规划设计单位,组建由院士领衔、国外知名专家参与的咨询团队和编制团队,对新区进行规划设计。

做法二:城镇“靓”

新区《三年行动方案》指出,构建“主城区—特色街镇—新型社区”梯次推进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建立优势互补、协同推进、规模适度的城市组群。提升发展东、西城区,梯次发展灵山湾影视城、董家口新港城、古镇口海军城、王台国际城等城市组团,在王台镇开展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在泊里镇开展全市小城市建设试点。一是强化产业支撑。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不能“有人没城”,更不能“有城没人”。要依托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建设一批高水平项目,使产业园、商贸区成为吸引人口集聚、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平台。二是科学布局。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打造美丽城镇。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控制开发强度,坚持文化传承,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各方面和全过程。

做法三:设施“全”

坚持统一规划、综合配套,加快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建设步伐,全面提升城市保障功能。一是道路交通。着力构建有效支撑新区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提升对外交通,积极推进青连铁路等铁路建设,构建以对外城际铁路、普通货运铁路为主体,市郊铁路为补充的多层级铁路运营网络;加快R3、R2、M1、M2、M6线等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争取建设第二条海底隧道,统筹跨海交通体系建设,推进“三城联动”融合发展。优化区内交通,加快西部南北大通道等道路建设,形成东西连通、南北顺畅的区内交通网络;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45%。二是市政设施。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统筹推进管线设施建设,建立管理长效机制。三是抓好智慧城市建设。制定实施智慧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在绿色建筑、智慧感知与环保、智慧社区等领域开展智慧应用建设。加快推进中德生态园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大力提升城乡家庭宽带普及率、公共服务平台整合率、政府服务网上办理率。

做法四:生态“美”

新区将实施“东部优化、西部提升、中部崛起、南部拓展”城市发展战略,着力建设美丽海洋新城。一是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如,构筑五河口、小珠山、古镇口三个重点生态间隔区,完善沿海、沿河、沿路三大生态廊道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清洁水行动和土壤环境保护“三大行动”等。二是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集中集约用海和离岸建设并举,确保自然岸线“零占用”。争创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面加强资源节约,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做法五:人文“好”

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培育新区城市精神,深入挖掘海洋文化、琅琊文化等自然历史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文化凝聚力量、凝聚人心、推进融合。完善区街居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和队伍,优化提升“十五分钟文化圈”。加强文化产业载体和项目建设,积极培育外向型文化骨干企业,办好青岛国际蓝莓节、金沙滩文化旅游节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作者系黄岛区委党校教务部负责人 苏洁 整理 宋迎迎)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