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北村的“黑色财富经”

大村镇河北村种植黑木耳8年,每亩地创造万元收入,引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提起青岛的食用菌,当数大村镇;提起大村镇的黑木耳,则不能不提河北村。2006年之前,河北村的黑木耳还是“0”,短短8年时间,不仅全村三分之二的土地都种了黑木耳,还带动周边十多个村。仅黑木耳一项就能为这些村带来1200万元以上的纯收入。

政府补贴村两委带头引进黑木耳

2006年之前,大村河北村的土地上还看不到黑木耳,与它结缘纯属一次无心插柳。“2006年,隔壁新乡村有东北人种植黑木耳,一亩地纯收入1万多。”河北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丁传学说,“得知这件事时我们就‘红’了眼,两委成员当即就去实地考察,回来后和组长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当场就拍了板。”

但是村两委表决的项目,村民们却不买账,尤其是每亩1万多元的投入更是让村民望而却步。2007年,村两委成员加上4个组长共6人,承包了10亩地,在村民的质疑中,种植起了黑木耳。没有技术,就聘请隔壁新乡村的东北人进行技术指导,一棒黑木耳支付1毛钱。没有设备,自己开车到高密去买接种箱、灭菌罐等。幸运的是,河北村的黑木耳项目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大村镇给予了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原胶南市每十亩地给予财政补贴2.5万元。

忙活90天每亩收入万元起

当年,河北村种植的10亩黑木耳获得了大丰收,种植的丰产5号黑木耳长得碗口大小,攒起来就像一朵花,菌叶又厚又黑,每亩纯收入1万多元。

干部的带头示范做得好,群众心里有了底。第二年,15户居民主动找村干部取经,每亩1万元的纯收入,让村民有了很大的盼头。更喜人的是,紧接着青岛藏马山食用菌合作社成立,从选种、制棒、高温灭菌、接种、育苗、下大田等环节手把手地指导村民,彻底打消了村民种植黑木耳的顾虑。

短短几年,河北村的黑木耳就种出了名堂,尤其接种这一环节要求必须实行无菌操作,河北村的无菌接种成功率达到了95%以上,以前的东北师傅还要反过来向河北村取经。

丁传学告诉记者,黑木耳种植周期短,一共需要90天,采摘周期长,可持续1个多月,经济效益特别高。“只要忙活90天,每亩就有万元收入,贫瘠的土地产出‘金子’来,村民的种植热情,那叫一个高啊。”回忆当时的情景,丁传学笑着说。

辐射周边500亩土地年产40万斤

2007年以前,大村镇河北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卖苞米、花生、苹果,一亩地纯收入最多1000元。2007年之后,村民收入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除年轻人、中年人外出打工外,剩余的家庭劳动力大部分都从事或经营黑木耳,尤其是55到70岁的老人,大部分都种植黑木耳。

短短8年的时间,大村镇河北村624户村民,基本家家户户种植黑木耳,种植面积达到200多亩,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同时辐射新乡、藏马等十多个村,累计种植黑木耳500多亩,年产量可达40万斤,预计收入1200多万元。产品质量过硬,销路根本不用愁,来自全国各地,如东北、滕州等地的客商也络绎不绝。(赵瑞军 徐颖)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