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群众“点菜”机构“下厨”政府“买单”

——— 黄岛区首家农村社区学院助力农民创业就业路径探析

依托原有“新农村大学堂”,去年11月,黄岛区首家农村社区学院在大村镇西南庄社区挂牌运行。半年多来,社区学院坚持以市场、企业、农民三方需求为导向,开展定制化、多样化、订单式、终身制培训和落实各类创业就业补贴等,助力农民创业就业。

邀请农业专家为农民解难题

大村镇和平村村民王坤奎从2009年就开始种植草莓,一直以来,长出的草莓果小,品质不高,价格很低,可把他愁坏了。这几天,正赶上大村镇社区学院邀请了农业专家来村里指导,当着40多户蔬菜种植户的面,王坤奎把这个草莓种植的难题抛给了专家。

令王坤奎想不到的是,他眼中的难题,对专家来说却迎刃而解。专家现场对土壤进行了测土配方,鉴定土壤为酸性,并提出了使用有机肥等改良办法。“专家告诉我们,一年就能见效果,到时候一个棚至少挣2万元。”王坤奎乐呵呵地说,“我们需要什么技术,社区学院就给我们提供什么技术,真真正正是老百姓自己的大学。”

王坤奎口中的社区学院,就是2013年11月在大村镇西南庄社区正式挂牌运行的黄岛区首家农村社区学院。目前,学院拥有教职工20余人,下设13个社区教学点,8个企业实习基地。“社区学院依托大村镇原有品牌‘新农村大学堂’,将农民就业、创业作为发展经济的重中之重来抓。”大村镇副镇长李传文说。

根据农民需求定制培训课程

社区学院从成立之初,就坚持以市场、企业、农民三方需求为导向,开展定制化培训。“通俗点来讲,就是群众‘点菜’,机构‘下厨’,政府‘买单’,群众受益。”社区学院院长孙斌说。

在培训课程的确定上,社区学院通过每月问卷调查和经常性走访,摸清农民需求,已开设的食用菌、蔬菜瓜果、特色养猪、电气焊、服装等10门课程,全部是群众点的“菜”。同时,学院邀请区农业局、技校专家、企业技师等,采取集中授课、分散自学、送教上门和网上学习等多样化方式对农民进行培训。

培训不能是“一锤子买卖”,社区学院对农民的培训推行终身制。“我们为每一个受训农民建立学员档案,详细记录受训农民已参加的课程以及掌握技能的程度。”社区学院院长孙斌介绍,“目前已有300余人参加了两次以上培训,66人获得了各种技能证书。”

乡镇做好训后服务,通过落实各类创业就业补贴等,扶持引导受训农民积极就业创业。截至目前,社区学院已为100余人发放各类补贴50余万元,扶持引导受训农民开设小型店铺、商家40余家,人均增收3万余元。

学院企业联合实行订单式培训

社区学院坚持以院企联合为支撑,实行订单式培训,帮助农民成功就业。据介绍,大村镇现有各类企业近200家,规模以上企业20家。社区学院立足镇内企业多、用工需求大的优势,在企业、园区建立实习基地或教学点,将课堂搬到车间、一线内。目前已在巨航集团、盛华隆橡胶机械、绿色家园、汉森菌业等8家大规模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在30多家企业建立了培训教学点。

青岛藏马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是一家专门从事黑木耳生产的龙头企业,公司董事长丁传学坦言,社区学院培训出来的农民,只要到企业简单学习,就能胜任工作岗位。“黑木耳的生产流程比较复杂,包括制棒、杀菌、接种、发酵、移大田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注意事项。拿杀菌环节来说,黑木耳菌种在移到接种室之前必须经过严格杀菌,杀死链孢霉菌等杂菌,一旦杀菌不彻底,整个黑木耳菌棒就废了,损失可谓无法估量。”丁传学说,“我们自己招聘工人培训,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社区学院了解我们的用工需求,给我们解除了后顾之忧。”

截至目前,大村镇社区学院共举办培训班19期,参训村民2648次,其中实用技术培训计600余人次,受到了绿色家园等用人企业的高度认可。

除此之外,社区学院还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大力开展人口计生、家庭教育、法律法规等乡风文明教育,培育有道德、有素质、有发展的新型农民。(赵瑞军 丁云飞)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