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清廉是一种内在品格

□宫树升

在开展为民务实清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大家在一起每当谈及“清廉”这个话题时,我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一则古代父子清廉的小故事。

三国时有一个叫胡质的官员,他在魏国任州郡长官近三年,死后家无余财,只有朝廷赏赐的衣服和数箱书籍而已,对他的廉洁操守,人人称道。胡质在荆州任刺史时,其家眷都在京都。一次他的儿子胡威到治所去看望他,等回家时,胡质拿出一匹绢给他,让他路上作盘缠。胡威跪在父亲面前说:“爹爹为官一向清正,不知此绢从何而来?”胡质说:“吾儿不必怀疑,此绢为我俸禄所余。”胡威谢过父亲,遂骑驴上路。后来胡威也官任刺史,政绩卓著,清名遐迩。入晋以后,晋武帝召见了他。晋武帝谈起当年胡质的生平事迹赞叹不已,遂向胡威道:“你的清廉和你的父亲比起来怎样?”胡威答道:“不如吾父。”晋武帝问:“为什么呢?”胡威说:“臣父清廉惟恐人家知道,臣清廉惟恐人家不知道,所以臣和家父相差甚远”。

征稿启事:“群众路线大家谈”栏目来稿要紧扣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同时结合本职、本部门工作实际,重点谈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和体会、打算和行动,控制在800字以内。投稿邮箱:qzlxdjt2014@126.com。

这则小故事启示为官者:清廉是一种内在品格,而不是“惟恐人家不知道”的外在表白。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为官者时常把“清廉”二字挂嘴边,私下却蝇营狗苟、贪污腐化。如正在接受调查的一些省部级高官落马前都曾是当地一些以“好官”“清官”形象出现的“排头兵”,而如今却成了“台上高调反腐,台下大搞腐败”的“两面官员”的典型。正是针对“双面官员”频频现身的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抓作风建设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三严三实”要求。这样的要求,既是党员干部从政自觉遵循的根本原则,也是修身之道。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衡量一名官员是否清正廉洁,关键要看他在为官处事的过程中做得怎样。因为,清廉是一种内在品格,是一种融入为官者道德血液里高尚情操和自律意识,而不是一些官员嘴上说一套,手上做一套的“外秀”做派。(作者系黄岛区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