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年俗

二三,灶王上西天二四,写大字二五,掸尘土二六,砍猪肉二七,杀年鸡二八,把面发二九,把油走年三十,包饺子年初一,把头磕

年的传说

传说一:“年兽”与过年

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就会窜到村子里尝一次口鲜,天黑而至,鸡鸣破晓而归。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于是,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

饭”,由于这顿 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吃饭前还须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熬年。

又是一年年关,有个村子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找地方躲避“年”,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撵走。”。

半夜时分,“年”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老婆婆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昨晚发生的一切。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从此每到年关这一天,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传说二:“年”与“夕兽”

话说古时有一只四角四足,形貌狰狞,生性凶残的恶兽——“夕”,冬季大雪覆盖之时常到附近的村庄里去找吃的,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这一年年底,一位年纪约七八岁的孩子,饿倒在村子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将孩子救醒,并要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恶兽——夕,孩子告诉大家,他有办法除掉“夕”。村民们半信半疑地按照孩子的意思砍了许多竹节堆放在村子里,并在各家的门外挂了一块红布。

很快入夜了,村民们由于害怕“夕”会来,所以没有人敢睡觉,就来到村中央的空地上,守着砍回来的碎竹节。天气寒冷大家点了火堆取暖,饿了就拿些吃的出来……

子夜,“夕”咆哮而来,这时那个孩子站出来说:“我去把他引来,然后大家就往火堆里扔我们守了一夜的碎竹节。”这个孩子在村口堵住了夕的去路:“你每年都来,害得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今天我一定要给你点厉害!”

“夕”循声追来,它看到家家门墙都挂着红红的布条就不敢进;村中央的空地正燃烧着竹节,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远远地逃离了村子。

天亮起来了,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叫做“年”。为此,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的“拜年”,把“年”的图像帖在门口或窗前,叫年画(年画上的那个大胖小子就是“年”)。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三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人们为了让自己的后代子孙记得这个救了整个村子的孩子——“年”,就把天明后的早晨就叫年。又是正月初一,所以又叫大年初一。

传说三“祟妖”与压岁

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也就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整夜点灯不睡,就叫“守祟”。

据说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年三十晚上,为防止“祟”来侵扰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在枕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于是这件事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夜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传说四:“灶王”与小年

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张郎”的花花公子,为人尖酸刻薄、喜新厌旧,休了前妻郭丁香,另娶海棠为妻。不久他把祖上留下来的万贯家财折腾得一干二净,只剩下两个泥罐,就和海棠每人提着一个去讨饭度生。海棠因吃不了这种苦,离开了他。

郭丁香被休之后,遁人空门,投身尼姑庵里剃度出家,做了庵里的主事。

这年腊月二十三,风大雪猛,张郎又冷又饿来到了尼姑庵,不觉就昏倒在地上。主事见他居然饿成这个样子,于心不忍,连忙做了一大碗面,还亲手喂给他吃。张郎醒过来,一眼认出前妻,羞悔难当,便一头撞在锅门口上,气绝身亡,还把锅门脸子撞上了一道纹,从此家家的锅门口都被烧成一道缝,据说那就是被张郎撞的。

玉皇大帝怜他知错能改,封他为“东厨司命——灶君之神”,俗称“灶王爷爷”,让他记录人间各家各户的善恶之事。令他把人间的好事记下来,装在要饭用过的泥罐里,名叫“善罐”。谁做的好事装满了善罐,上天就会给他增福加寿,这叫“善由人积”。对人间的坏事也要记下来,装在海棠要饭用过的泥罐里,名叫“恶罐”。谁做的坏事多了,装满了恶罐,上天会给他损福折寿,这叫“恶贯(罐)满盈”。同时还把郭丁香册封为“灶王娘娘”,协助张郎惩恶扬善。

老百姓担心张郎上天去信口雌黄,每到小年都要请他一张画像,名叫“灶马”。灶马上画着一匹千里神驹,把灶马上的神马割下来烧掉,让灶王爷骑着神马上天,名叫“发马子”。把灶马贴在锅台后的墙壁上,两侧配上一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对联,横批上写的是“一家之主”。还要供上香甜酥脆的糖瓜,让灶王吃了在玉帝面前多加美言。

尽管如此,张郎见了玉帝依然“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气得人们骂他是“母狗子坐轿——不识抬举”。从此就只给他烧上一炷香、三张纸,供一碗水饺,放一挂最小最便宜的鞭炮,早早地发了马子,草草地打发他上天走了完事,并说:“灶王爷受不得大香火。”

过年那些事儿

祭灶

黄岛人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天要祭灶。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灶王爷像上大都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扫尘办年货

祭灶之后,家家户户便忙着准备过年的东西了。男人们就打扫室内外卫生,忙着置办年货,;女人们就忙着蒸馒头,做年糕,磨豆腐。从吃的、穿的、用的、玩的,根据各家的经济情况,力求样样齐全,一直要到年三十那天才算准备妥当。尤其是年三十要贴的春联,需要在除夕之前就请擅于写字的先生分别写好,也有在街上买的,写的内容当然都是讨吉利的好话。

祭祖

人们习惯把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做“年除日”,在年除日下午,人们扛着竹竿,带着烧纸和鞭炮,给列祖列宗上坟。列祖列宗在我区俗称“老爷老妈”,辈分最高的被称为“老祖”。人们到了祖坟上,在坟前焚化了纸钱以后,就站在“老祖”的坟顶上燃放鞭炮,表示迎请老爷老妈回家过年。这叫做“上过年坟”。

年夜饭

除夕这天,家家在窗上贴上鲜红的窗花,门柱上贴上艳丽的对子,门上贴上方方正正的大红“福”字。大人孩子换上新鞋新袜新衣裳,一直等五更吃饺子,除了饺子当然还有满满一桌的丰盛菜肴,既当“年除日”的晚饭,又当“元旦”的早饭。鞭炮声从傍晚时分已不绝于耳,到半夜十二点达到高潮,家家户户同时响起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喜迎新的一年到来。

吃完水饺,都不睡觉,点上烛,烧上香,共同守岁。这时,子孙绕膝,欢聚一堂,争先恐后地抢分过年钱,名叫“压岁钱”。

拜年送年

大年初一,天未亮,老少衣着更新,晚辈们都到长辈家拜年,请安问好。长辈人早已备好酒菜专候晚辈前来祝福。做晚辈的不论年岁大小,一律跪在大桌子前边备置的蒲团上,朝着轴子一边磕头,一边按着长幼之序念叨着长辈人的尊称:“给爷爷磕头,给妈妈磕头……”长辈人把磕头的晚辈们呼到炕上喝酒品茗,共贺新禧;晚辈人怕打搅了长辈的休息,略坐一会儿就起身告退。

年初二晚上,家家再次烧香焚纸,鸣放鞭炮送祖先回归,谓之“送年”。

从初三日开始,走亲访友,互相祝贺,路上行人不绝。一直到初十以后,来往拜年客人才渐渐稀少。

海生日

正月十三是对我区常年在海上渔业生产的渔民来说非常重要,这一天俗称“还生日”。子夜时分,人们便会带着烟花、爆竹不约而同来到海边祭海。

无数的鞭炮同时点燃,烧纸焚化的浓烈气味充斥了海滩上空。人们纷纷跪拜,祈求龙王爷保佑一年四季风调雨顺,出海打渔的人们鱼虾满仓,愿所有在海上颠簸操劳的渔民都平平安安。

元霄节

正月十五,俗称元霄节。白天开始,人们踩高跷,舞龙灯,跑旱船,锣鼓喧天。往往要玩到正月十七、八方才停止。

正月十五晚上,吃过饺子以后(我区当地人过去很少吃元霄),家家户户焚香烧纸,放鞭炮,放焰火。点亮用面粉做的油灯,在屋里屋外各个角落到处照,以驱赶邪恶。大街小巷的人们,一直闹到半夜仍余兴未尽。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