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小海马“定居”西海岸

西海岸新区海马繁育技术北方地区首屈一指,已实现产业化养殖

提起海马,很多人并不陌生。这些在海里如同绅士跳舞般游泳的小家伙,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3月21日,记者走进位于琅琊镇台西头村拥有“海马产业化项目”的青岛浩然海洋科技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海马产业化养殖基地采访时发现,这里的海马繁育技术在我国北方地区首屈一指,年产海马100万尾,海马的产业化养殖在西海岸已然实现。

一次产卵近千尾雄性海马来“生娃”

琅琊镇台西头村,紧挨海边的产业园里,多家水产养殖企业争相入驻,海马养殖基地就坐落于此。在基地负责人逄锦鹏的带领下,记者与这些可爱的小家伙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在22摄氏度的养殖棚中,清新的海洋气息扑面而来。近1000平方米的棚内整齐排列着32个水池,这些水池便是小海马的“家”。

“我们按大小将它们分别放在不同的池内,幼苗、成年海马、海马亲本分开饲养。”顺着养殖基地技术总工程师李晗的指点,记者看到了水池中黑色白纹、大小各异的海马。它们长着骏马一样的头部,嘴巴如同长喇叭,竖直身体,摆动背鳍,在水里自如地游来游去。

说话间,李晗捞出一尾成年海马,约10厘米长的海马躺在他的手掌中,煞是惹人喜爱。

在水池沿上,记者看到一个盛了很多小虾的塑料瓢,李晗告诉记者,这就是成年海马的饵料。“刚出生的海马宝宝只吃卤虫或桡足类生物,3个月后,才开始喂食小虾。”

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基地里的海马品种都是从美国引进的线纹海马,这个品种的海马繁殖能力强。“海马这种生物非常有趣,雄海马腹部有一个小袋,叫做育儿囊,雌海马在雄海马的育儿囊中产卵,一次能产500至1000尾左右,由雄海马负责孵化。”李晗指着其中一个水池的大海马说,成年海马最快每半月就可繁殖一次,小海马生长至半年就有繁殖能力。“目前,整个基地已实现年产海马100万尾。”

养殖技术北方领先幼苗成活率超九成

海马天生娇贵,人工养殖不易,在温差较大、水温较低的北方地区进行海马养殖繁育,一直是业界难题。

“北方地区尝试繁育海马的基地仅有两家,我们就是其中之一。2007年刚建厂时,对海马的习性了解少,养殖技术不成熟,我们走了不少弯路。”逄锦鹏回忆道,最初甚至还出现过因养殖方法不当,导致1000尾海马亲本全部死亡的案例。经过一段时间后,幼苗成活率也不到20%。

提高成活率,把项目做大做强,养殖技术是重中之重。为此,青岛浩然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组建技术团队,成立了专家工作站,相继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水养殖专家赵法箴的团队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等合作,对海马养殖及产业化技术进行攻关。“2014年,成活率从开始的20%提高到了80%,我们实现了养殖技术的跨越式进步。”逄锦鹏说,如今,海马幼苗的成活率已超过90%,无论繁殖还是幼苗成活率,西海岸的海马养殖技术,在我国北方地区已经首屈一指。

除此之外,海马对水质、温度、光照等自然条件要求很高。“养殖室内的温度要控制在22摄氏度左右,我们安装了可调控的光照系统,根据不同时间海马的需求进行调节。”李晗告诉记者,海水中包括溶氧量、盐度等因素都是影响海马存活率的重要因素。

深耕海洋特色产业海马“游”进百姓家

成熟的养殖技术及适宜的生存条件,让海马养殖逐渐走向产业化。目前,基地共有海马1万余尾,年销售收入可达3亿元。良好的发展现状及前景正是西海岸新区深耕海洋产业、发展蓝色经济的有力印证。

“海马的药用价值很高,我们在实现海马人工繁育、工厂化养殖的基础上,还深入开展海马活性物质研究、提取及食药方向上的应用,同时开展附加值高的药品、功能食品研发生产。”逄锦鹏说。

集海洋生物引进、遗传改良、精深加工、科研及技术推广为一体,青岛浩然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已被确定为青岛市100家重点推进的蓝色经济企业之一。未来,它将成为推动西海岸海洋传统产业走向远海、海洋新兴产业走向深海的一股清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基地所养殖的海马除精深加工外,每年6月还会在琅琊镇附近海域进行放流。“海马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环境指示物种,近几年来,琅琊镇附近渔民出海时常会捕捞到我们放流的线纹海马,这说明我们繁育的海马基本适应了本地海域环境,已经在野外海域顺利安家繁衍,也证明了西海岸近岸海域水质良好,海洋生态系统及海洋生存环境优异。”李晗说道。

董梅雪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