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传盘”传年味

“小枣木檊杖清脆地响着,不一时,篦帘上摆满了精致的小饺,包得又好,摆得又齐,像是一大盘初五六的新月。”其中的“篦帘”,也就是咱北方俗称的“传盘”。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会买一个新“传盘”,图个传递好运和福气的彩头。

21日,记者来到临港管区长城村,探索还在闲暇之余编“传盘”的老人。

位于扎营山脚下的长城村现仅有82户,据村书记王德春介绍,以前,村子里编簸箕、篮子、篦帘的手艺人有10多个,但现在就剩下两人还在继续。“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这种手工活费时费力而且收入较低,没人愿意干了。”王德春如是说。

随后,记者来到孔繁香老人家中。具有年代感的时钟、壁画挂在墙壁上,炕头上铺满了山草和高粱杆,老人正在低头忙活着,针线在高粱杆中不断穿梭着,脚边放着两个已经做好的。

“比起来超市买来的塑料制品,这种纯手工编制的方便、结实、耐用,容易清洗还不沾面,大家用了都说好。”孔繁香说,“年轻的时候就会了,现在每年农闲的时候用来打发时间,做多了也拿到集市上去卖卖,几十块钱一个,挣也挣不多,现在忙年了,做几个送亲戚,图个欢喜。”

老人做出的“传盘”看上去疏密一致、针脚均匀,不亚于机器的做工。“一个40乘30大的传盘大概需要300棵山草或200棵高粱杆,细的是空心山草、粗的是高粱杆,两种做法一样,都要先把散开的杆子拴到一块儿,再把它做成一个篦子,两层篦子叠在一起后用高粱杆做个边,最后再根据需要裁成八角形、或者长方形。”孔繁香边做工边查看其水平度是否达标。

记者观察发现,虽然老人的手上已布满老茧,但穿线动作却很溜,很快就穿完一排。“做这个50多年了,每到过年,左邻右舍请客吃饭的时候,就用我做的传盘端菜,年三十晚上包饺子,往那传盘上放的时候,就觉得年味浓了,大家再时不时夸夸做的好,心里更美了,也愿意一直做到老。”孔繁香说话的时候笑意盈盈,“尤其儿女常驻城里,过年回来时,也希望我能做些篦帘带回去,送给同事朋友,表达一下家乡新年的韵味。”

除孔繁香外,村民宋凤英是村里另一位会做“传盘”的老手艺人,该村也被称之为“传盘村”。

张 静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