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小蘑菇撑起致富伞

铁山街道李家店子村大力发展蘑菇种植 从贫困村一跃成为脱贫致富样板村

12月12日,雪后的新区满眼玉树琼枝,银装素裹。

铁山街道李家店子村,积雪下的菌菇大棚中一片收获的火热景象。以小小蘑菇为特色撑开致富新路,以扶贫收益资金为杠杆撬动发展,李家店子村打了漂亮的脱贫翻身仗,从2015年村集体负债38万元的省级贫困村,一跃成为全区乃至全市脱贫致富样板村。

小蘑菇撑起致富伞

走进李家店子村食用菌产业基地平菇大棚,记者看到,上万根菌棒整齐排列。虽然天气寒冷,但菌棒上一簇簇蘑菇撑着黑褐色的小伞,长势喜人。棚里农户们正忙着采摘,眼神透着幸福和喜悦。

锅炉、灭菌房、装袋机、拌料机,多样化的菌棒生产设备在李家店子村食用菌产业基地应有尽有。“我们的平菇采用熟料栽培,菌棒成活率高达95%以上,出菇量稳定且口感鲜香滑嫩。”基地负责人刘金建向记者介绍,基地共有36个平菇大棚,现在每天都能采摘2-3吨,市场上仍供不应求。

走在基地内,李家店子村村主任李学先热情地和来往蘑菇商打招呼,指着面前的一片大棚告诉记者:“这边一期的10个加上那边二期6个大棚产权都是村集体的,每年可实现租金收益6.4万元,加上购买黄发资产和安装光伏的收益,咱村每年能稳定增收30万元,老百姓有个急事难事咱也不怕了。”一座座平菇大棚,为李家店子村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收益。

可就在一两年前,如何让村里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一直是让李学先头疼不已的大问题。

找准路子摘掉帽子

村集体负债38万元,贫困户27人,过去的李家店子村被评定为省级贫困村。“前几年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找不到一条适合村情发展的路子,村庄发展步履维艰。”李家店子村村主任李学先说道。

党员会、村民代表会、群众座谈会……变化发生于2015年,各式各样的会议成了李家店子村茶余饭后的常态。“没事大家就聚到一起,宣传上级政策和外地发展致富的先进经验,号召大家为村庄发展献言献策。”李学先回忆说,这样一来,村干部发展经济的顾虑被打消,老百姓发展致富的愿望被激发。

紧接着,李家店子村率先开展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功收回了100亩到期承包地,并借助青岛市科技局的帮扶优势,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实施菌菜科研项目,建起平菇产业基地。“我们的基地每年能产生经济效益40多万元,村人均增收1400元,解决了包括2名贫困户在内的30多名村民就业。”李学先自豪地说,当下,村里的平菇产业已拥有新区平菇市场价格的话语权,并可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平菇产业的发展。

穷则思变成脱贫样板

“在村东,我们刚建好的4座新平菇大棚也已签订租赁合同,以后将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3000多元。”李学先指着不远处的几座新大棚说。如今,小小的平菇在李家店子村就像一朵朵“致富伞”,撑起李家店子村的致富新路子。

不仅平菇产业红红火火,李家店子村还使用 2016-2018年专项扶贫资金购置黄发集团优质房产,由富民集团代为经营,每年保底收益8%。同时,争取新区产业扶贫资金25万元,在村委房顶安装30千瓦光伏发电设备,年可实现收益3.8万元。

穷则思变,李家店子村以小小蘑菇为特色撑开致富新路子。“现在村集体有了发展资金,我们着重提升了村庄的软实力,从而吸引年轻有为的村民回村创业、务工,用好脱贫致富的生力军,巩固脱贫成效。”李学先说。

“现在是平菇生产旺季,我们几乎每天从早忙到晚,看着一车车蘑菇运出基地,感觉日子越来越踏实、有盼头。”笑语盈盈的李家店子村村民李永珍是基地的采菇人,在她眼中,记者看到一个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正阔步走来。

王 雪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