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一场“永远在路上”的持久战

临港管区掀起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新高潮

干净整洁的村道公路蜿蜒入户,粉墙红瓦的农家小院整齐排列,新修的口袋公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分类明确的垃圾桶格外醒目……11月22日,记者走进临港管区西山冯村,被眼前画一样的美景迷住了。

都说农村想要做好垃圾分类,太难了,但西山冯村的垃圾分类堪称“绝了”。

记者观察发现,在村庄北面宣传牌上,垃圾分类知识介绍、分类垃圾的意义、垃圾分类小误区等内容一目了然,四个色系的垃圾桶整齐摆放;主干道两侧每隔100米就有一处垃圾桶存放点,分别摆着6个或8个绿色垃圾桶;每个存放点对面都有一个深蓝色的铁质垃圾桶,这是VIP(炉灰)专用。“冬天家家户户都生炉子,滚烫的炉灰容易把普通垃圾桶烫坏,我们就购置了铁皮垃圾桶,没想到这一构想让我们村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西山冯村村书记冯学森告诉记者,村民们早已把“可回收丢蓝色、有害垃圾找红色、厨余垃圾是绿色、其它垃圾用灰色”这几句垃圾分类口诀记得滚瓜烂熟,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大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转了一圈,记者发现,西山冯村不仅环境美,更有文明和谐之美。

在村庄主路上,4名保洁员正在认真清扫路边的落叶。“冬天,树叶大量掉落,为保持路面干净,他们每天都轮流扫好几遍。”保洁员李叔说,他是贫困户,村里为了照顾他,给他安排了保洁员的岗位,每年收入很可观,干得也特别有劲,生活越来越幸福。

“最近村里可以说是一天一个样。”村容村貌变美,感受最深的是村民,最开心的也是村民。村民王雷告诉记者,近几年村里绿化多了,墙面文化多了,娱乐休闲设施也多了,整体环境提升了,讲卫生懂礼貌还能评奖拿奖金,大家伙心里都高兴。

原来,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不仅靠村民自律,村庄的环境卫生奖惩制度也是“利器”。村里专门成立卫生保洁领导小组,每月开展检查,项目包括室内卫生、庭院整洁、房前屋后卫生、垃圾分类等,测评结果上墙公布。环境卫生做得好,每年每户每人就有800元的奖励,做得不好,就得扣掉100元,最差的将取消当年奖金发放资格。“我们每年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整治行动,2019年安排资金500余万元,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村民宜居宜业,所以,管理经营好农村将是关键一步。”临港管区城市管理中心副主任张坤培说,临港管区一直鼓励各村打开思路,多想办法,既要凭借“外援”,充分利用各项奖补政策,又要做足“内功”,积极发动群众,充分挖掘内在潜力,采取政府补助、社会参与、农民自筹等形式,建立起财政补贴、集体投入、群众捐款、市场化运作等多种融资模式,确保环保设施长期有效运行。

基于这点之上,管区还摸索出了管理新模式,即环境卫生保洁机制、农村管理机制、市政养护机制和街长制四项长效管理机制,实现了管区内路面、墙面、水面立体式管理守望,一定程度促成各村环境整治工作“有人治、有人建、有人管”的良好局面。

通过运用各项机制,实干巧干,组织保洁员每天对村庄进行清洁,对垃圾进行二次分类;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每周进行卫生死角、牛皮癣清理;组织网格员每周对责任区内商户进行走访,督促商户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落实每天一清理、每周一扫除。此外,持续加大执法力度,牵头城管、市场监管、安监等成立联合执法队伍,进行巡查与定点整治,取缔违规经营、占道经营,努力实现整治成果共建、共治、共享。

张坤培表示,自新区召开农村环境卫生大干30天集中整治行动动员部署会议后,临港管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整治、高品位建设的总体思路,从百姓最关注的地方入手,向问题最严重的地方突破,让管区各村庄的环境美起来、居民生活好起来,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文/图 张静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