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新区架起地底“走廊”

规划地下管廊176.55公里 形成“一主三副”的空间布局

管道维修无需挖开马路,不再影响交通,井盖不会再在路面星罗棋布……新区搭建地底“走廊”,供各路管线纵贯其中,促进城市高效发展。

地下综合管廊即“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它像一条“理线带”,将原本需要埋在地下的电力、通讯、供热、污水等多种管线集于一体,实施统一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目前,新区有6条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列入国家试点,总长度19.4公里。

11月20日,记者前往董家口港区,实地探访新区首条主体完工、具有运营资格的地下综合管廊贡北路段“真容”。

管线集体入住“地下公寓”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拾级而下,走进了管廊内部。廊内宽敞明亮、通风透气,完全颠覆想象中黑漆漆、污水流淌的地下管道形象。在这里,各类管线并行不悖,排列有序,如同住进了温馨的“地下公寓”。

“这是贡北路中段双舱管廊,左侧为水力舱,右侧是电力舱。”贡北路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经理王连文介绍说,整条贡北路地下管廊分三段,东段是三舱管廊,比中段多一个污水舱;西段是四舱管廊,比东段多一个燃气舱。

记者在管廊里驻足观察,水力舱中,热力、给水等粗大的管道有序排列;电力舱中,从上至下依次排列着10KV、35KV电缆等,还有5排空置支架,为日后加管备用。两个舱室里的管线虽一眼望不到底,但中间留出了充足的操作空间,工作人员可轻松自如地在管廊内走动。“在建设时,我们不断探索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型模板结构,增强施工质量和使用寿命,这些管线的使用寿命至少将达到一百年。”马连文介绍说。

24小时智能化可视化管理

管线都搬到地下,如何在故障出现时实现预警,解决问题?新区建立的首座地下综合管廊监控中心解决了这一难题。“这里是集办公、监控、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也是贡北路段地下管廊的主入口,更是管廊的核心和枢纽。”新区城建局工程中心总工程师马帅介绍说,这里主要负责贡北路管廊系统状态监控、运营、维护,以及董家口片区地下综合管廊的综合管理。

走进监控中心,记者看到满满一墙的显示屏,屏幕上不仅清楚地显示着管廊的内景,还显示着设备运行信息、环境信息、安全防范信息、预警报警信号、巡检信息等内容。

“我们管廊内外全部安装了高清摄像头、有毒气体监测器等智能化设备,并配备吊装口、通风口、人员出入口,以及消防、通风、照明、监控和警报、排水等系统,安全指数特别高。”马帅告诉记者,工作人员24小时在线监控,一旦出现管道泄漏等情况,在采取紧急措施的同时,立刻沟通管线运营单位前来修理。

不仅如此,考虑到电力舱、燃气舱的特殊性,管廊里不仅装有超细干粉灭火装置、智能化监测报警系统等,每隔200米还设有一个防火分区,一旦管廊内发生火灾或气体泄漏,灭火设备将会自动开启、防火门将会自动报警并关闭。

建成地下管廊将长久受益

新区地下综合管廊当前规划为19.4公里,总投资20亿元。

“综合管廊一次性投入,能长久受益,可以说是一劳永逸,物有所值。”马帅说。管廊建成后,工作人员只需通过管廊进出口即可方便随时检修,从根本上解决了“马路拉链”现象,消除了频繁挖掘道路对交通和居民出行造成的干扰和影响,减少了片区内扬尘与噪音等环境污染,提高了道路使用寿命。此外,有了管廊的保护,管线寿命和抗灾能力也大大提高,漏损和挖掘事故将会降低。

算完这本“经济账”,马帅告诉记者,在新开发区域,综合管廊是未来城市建设的方向,能有效避免城市重复建设的问题,带来的是环境、社会、经济等综合效益的提升。

未来,新区将规划干支线管廊150.2公里,缆线管廊26.35公里,共计176.55公里,形成“一主三副”的空间布局。“一主”为辛安、灵山湾、高铁商务区、海洋高新区可连成一片,形成统一系统;“三副”为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区、董家口经济区、中德生态园自成独立系统。2020年底前,新区将累计建成并投入运营35公里,2030年底前拟开工建设141公里综合管廊。 张静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