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路通民富生活美

农村奔小康,基础在交通。从群众脱贫致富,到实现乡村振兴,都离不开路。改革开放以来,新区稳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从泥泞土路以步代车到如今的村村通、“四好农村路”,新区实现了农村公路大换颜。

“路越来越宽了,老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谈及农村公路的变化,海青镇村民张永芳这样感慨。路通民富生活美,这是她对乡村公路的印象。9月4日,记者采访了张永芳,听她讲述新区农村公路40年的大变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羊肠小道尘土飞扬

紧挨着204国道,去往海青镇大陈村的通村路平整畅通,车窗外,绿化带、农田、村落,有机融为一体,成为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

“别看我们村现在的道路四通八达,又宽阔又平整,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你根本想象不到的模样。”说起自己村的变化,张永芳打开了话匣子。

1984年,25岁的张永芳嫁到了海青镇大陈村,那时候,村里与外界连接的通村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出门是一件麻烦事儿。”说起曾经的路况,张永芳记忆深刻。

张永芳说,自己的丈夫是村干部,经常到农户家了解情况,晴天走在路上,遇到拖拉机从身边开过,尘土飞扬,眼睛都睁不开。雨天骑自行车,坑坑洼洼的土路,一不小心跌倒,浑身都是泥。

在那个“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喊”的年代,村民在羊肠小道上丈量着生活的劳累和艰辛。

“村里的道路虽然难走,但比起田地里的路是好太多了。”张永芳家有十多亩地,每到农忙时,农用肥料、生活物资,都要推着单轮小推车赶趟推运,杂草横生的小道窄得仅够一人通过,往返一个来回需要半天时间,有时白天忙农活,只得摸着夜色推运。

“日子越过越好,道路也是越走越顺。”张永芳说,很快,村里的道路就从土路变成了砂石路。

本世纪初

柏油街道宽阔平整

修建农村道路,打通的不仅是群众的致富之路,最根本的在于满足群众出行基本需求。张永芳村里道路也在政府及村民的修建下越来越顺畅。

“村里每年都会组织村民修补通村公路,村民投工投劳,早出晚归,虽然还只是砂石土路,但村民很满足,路面平坦了,村里也响起了汽车轰鸣声。”张永芳回忆说。

张永芳说,大概到了2005年,村里的道路彻底换了样儿。“横贯村庄的东西主大街铺上了柏油路面,走在干净平整的路上不再有烦恼,取而代之的是轻松愉快的心情。”张永芳说话间脸上笑出了花儿。

为解决村头“一公里”和村内“一条街”问题,新区交通部门从2003年开始实施村村通工程,打通村级断头路,实现村与村必要通达和每个行政村硬化穿村道路。10年间,累计投入资金6.4亿元,共修建通村沥青(水泥)路1203.5公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保障。

通村路修好了,村民家门前的胡同也逐渐实现了硬化全覆盖。“一到下雨天门前成泥沟的烦恼彻底消失了。”张永芳乐呵地说道。

如今农村公路建设成网

改革开放40年,新区农村的变化让人目不暇接,而变化最大、让人感触最深的就是农村的交通。

说起如今村里的道路,张永芳感慨:“不管天晴还是下雨、走路还是骑车,出门都不怕了。”更让她想不到的是,村里设了公交站点,一出门就能乘公交。

新区成立以来,交通部门陆续改建及大中修农村公路,基本形成了路网结构合理、区域布局平衡、城乡衔接顺畅、安全便捷可靠的现代化公路交通网络,村村通柏油路率实现100%。

如今,新区农村公路连片成网,一条条柏油路通到农民家门口,当年的羊肠小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平坦宽敞的“四好农村路”。

“路通畅了,我们老百姓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的!”张永芳对未来满心期待。董梅雪

记者手记

四好农村路振兴新农村

改革开放四十年,物转星移。

农村的路,由弯到直,由窄变宽,由土变硬,新农村变得更有颜值。

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农村相互贯通,就像一条条相互连通的“毛细血管”,不仅为农村地区源源不断地输入养分,还构建起了农村内畅外联的格局,带来了农村的华丽蝶变。

农村公路已成为农民的致富之路、小康之路、幸福之路。

(董梅雪)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