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杨同文:种在荒山上的绿色情思

“笃定目标,坚持信念,持

之以恒努力干事,相信,再多的荒山都会在智慧和汗水中变成富裕百姓的金山银山。”

——杨同文

杨同文,出生于月季山下墩上村,今年71岁,党龄48年,兵龄近30年,身材高大魁梧、精神矍铄。

月季山,是“上校”魂牵梦绕的地方。听名字似乎有些诗意的月季山曾是糙地场,之前的两场山火烧毁了植被草木,加上常年水土流失和掠夺性放牧,月季山更是遍体鳞伤。然而,杨同文却没有淡忘月季山,上世纪当兵离家后,夜里不知多少回梦到月季山。墩上村110多户、800多口人经年蜗居在山下的小山坳里,依靠几亩薄地糊口度日。每次看到月季山,杨同文就有股冲动,有个想让它变成花果山的愿望。

2007年,杨同文从青岛邮电局工程公司副总经理的岗位上卸任退休。辛苦大半辈子,也该好好歇歇了。“当时,两个女儿和疾患缠身的老伴都这么劝导我,想想也对,我年事渐高,腿脚不再像从前那么听使唤,待在气候和风景都不孬的青岛度过晚年就行了。”杨同文开始是这样做了,可是老家的月季山时不时萦绕着自己的思绪。2007年暮春,杨同文抖擞精神,风尘仆仆地回老家与墩上村两委会商量,签下了绿化建设月季山的承包合同。

“包近2000亩荒山,这老头子疯了。”承包合同上按了手印,杂七杂八的议论就在闭塞的山村传开了,可杨同文并不听这些声音。他向外界透露了自己的设想:把贫瘠的月季山打造成一处集旅游观光、生态种养、农家体验、美食娱乐于一体的休闲旅游景地。

真正开始在月季山上大干是11年前的盛夏,这个夏天让“上校”不堪回首。进出月季山只有一条长满蒿草的羊肠道,一天三顿饭全靠野炊,夜里在低矮的简易工棚搭铺,整天和雇工一起在山岭上肩挑人抬,杨同文没有叫苦,风餐露宿,很多时候让患有高血压的他吃不消。有一回,操纵挖掘机的几位师傅和他拉呱,劝他多歇息,多用机械干,别劳累了身子骨。杨同文哈哈一乐,说:“这才到哪里,比当兵训练备战轻快多啦。”

说起整治月季山,杨同文一肚子苦水。有一年春末,杨同文骑摩托车去几十里外的一个林场买松树苗子,由于连日忙碌休息时间少,在一段较平阔的山路上他驾着摩托车竟进了梦境,连人带车滑进七八米深的泥水沟里。过路人搭手救他时,他还开玩笑说自己命大、运气好。这年夏天,杨同文在月季山上安装了一台风力发电机,一天下午,忽然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正在山上整理果树的他急忙向新盖的屋子里跑。突然,一个球形闪电从天而降,耀眼的电光晃得他打了一个趔趄。惊雷响过,他睁眼一看,偌大的风力发电机被雷击毁坏,屋里的电视机也冒了青烟。说起这些,他至今还有些后怕。

11年,杨同文始终在月季山上坚守,不离不弃,而月季山也出落得更加俊美秀丽了。这期间,杨同文在月季山栽下了包括桃、杏、枣、梨、李、柿等在内的果树2.83万棵,就连山坡沟崖的上千棵野生酸枣棘子都让他嫁接上了北京马牙大枣。近些年,“上校”在他的月季山里连搞了多次采摘节,青岛、潍坊、日照等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月季山如今有了俊模样,可外人不一定知道,杨同文为了月季山的今天而付出的辛苦。11年来,他修路、垒墙、整地、栽树以及生态养殖鸡鸭鹅猪等,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借了两个闺女70多万,卖了自己在原胶南城区的两套房子,搭上了自己和老伴几十年的积蓄,亲朋好友能借的几乎都借到了。”花这样大的代价,杨同文说很值。“我很感谢11年来给予自己大力支持的所有亲朋好友,感谢多次亲临月季山视察指导的街道领导和墩上村两委会成员。”杨同文表示,能给后人留下精神、物质财富是他最大的幸事。文/崔启昌 图/安玉楠

延伸阅读>>

让更多荒山变成金山银山

“只要走得动,我就不会离开月季山。到现在我有快50年的党龄了,作为一名老党员,我怎会随意退却?我要把绿化荒山的旗帜竖起来,让村民们看得见、学得到、传得开,让更多荒山变成富裕后人的金山银山。”杨同文不服老的精神令人感动。采访中,他介绍说:“月季山,现已更名为望海山。这两年,我还分别注册成立了青岛望海山生态观光有限公司和青岛月季山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只有发展,才会有动力,才会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