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朱家沟村“变形记”

新区工委统战部“望闻问切”助推精准扶贫

在胶河管区朱家沟村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内,村民们或翻土、或除草,忙得不亦乐乎。而在两年前,这个村子还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的省定贫困村。2016年,工委统战部开始与朱家沟村结对,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查找致贫原因,探索出了一条特色扶贫之路。

发展之变 土地打包变“股份”

朱家沟村共有22户79口人,过去村集体收入基本为零,村委每年就靠财政转移支付的几千块钱维持日常工作。“当时村里条件差,老百姓的房子很破旧,村里没有产业项目,村集体收入基本为零,老百姓对脱贫没有信心。”谈起朱家沟村当时的村情,工委统战部副部长吕利民至今仍记忆犹新。

在为朱家沟村开出治贫帮扶“药方”时,工委统战部立足当地实际,将全村土地整体打包给了西海岸供销集团,在朱家沟村投资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如此一来,土地变“股份”,村民每年可得固定收益。“村民们每年每亩获得1000元的土地流转费,每5年土地流转费上浮10%,对我们村脱贫发展来说,就像一场及时雨。”朱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孙书勤告诉记者。

此外,朱家沟还整合了工委统战部帮扶村集体10万元,城发集团帮扶村集体50万元,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冬暖式大棚,年收益率可达15%左右,每年为村集体增收9万元左右。

生活之变 村民进园当工人

过去,朱家沟村民的收入以务农和外出打工为主,村里最年轻的男劳力都在60岁以上。“青年人都出去打工了,留在家里的慢慢年纪大了,地都没人种。”村民刘风叶是朱家沟村的村民,66岁的他向记者介绍,务农收入低,外出打工收入也不稳定。“园村合一”后,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全部进入园区工作,实现了由农民到工人的转换。“以前是孩子在外打工赚的钱给我们花,现在我们老两口在园区上班每年四万多元收入,10亩土地流转后还有一万块钱的收益,挣得可不比儿子儿媳妇少。”朱家沟村村民刘风华喜不自胜,“今年我还在村里盖了新房子,往后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亮堂。”

吕利民说,目前,朱家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户5人已全部实现脱贫,全村村民向小康迈进。“蔬菜种植基地为朱家沟村村集体每年增收14.8万元,加上村里购置商业资产获得的租金、光伏发电等收入,朱家沟村2018年集体收入预计达到33.7万元。”

幸福之变 精准扶贫遍地开花

园村合一的脱贫模式,使朱家沟村成为新区蔬菜种植的龙头村。“现在,村里整修了文化健身广场。下一步,我们还计划在园区发展观光旅游,赶一赶‘乡村游’的时髦。”对于朱家沟村的未来,孙书勤信心十足。“我们投资了5万元改造村庄自来水设施,整修了村内的文化健身广场,让村民喝上放心水,方便了村民健身、休闲、生活。”吕利民告诉记者,通过结对子帮扶,不定期进行免费义诊,每年为居民提供价值800元的体检卡。

据不完全统计,两年多来,全区统一战线各界人士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用于扶贫开发建设,鼓励群众依靠惠民政策和富民产业,为精准扶贫作出了积极贡献,勾勒出了“穷村摘帽”的新蓝图。 冯煜桢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