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新区人才总量达47.6万,其中院士42人,“千人计划”专家53人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打造人才高地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围绕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指示,青岛西海岸新区以建设国家引智示范区和省人才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通过打造政策“洼地”,海内外设置引才引智工作站,搭建“空中走廊”,为人才提供“亲情式”服务等多种方式,新区聚集了越来越多高精尖人才。数据显示,新区2017年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部创新创业人才推进人选、“泰山学者”等8项市级以上人才计划入选人数均列青岛市第一,人才总量达47.6万,其中院士42人,“千人计划”专家53人,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460余名,总量位居全市首位。

创新体制举全区之力引人才

无论是人才总量还是高端人才,新区在全市都名列前茅,在取得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新区人在招才引智方面做出的大量努力。

“新区通过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更加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招才中心副主任宋祥华介绍。新区构建了高位推进的领导体系,由工委区委和管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工委区委分管领导任常务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成员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真正将人才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落到实处。

为了提高引才效率,新区还组建成立了与区人才办合署、实体化运作的招才中心,使涉才单位在同一工作平台、同一政策框架内开展人才规划和政策制定、招才引智活动、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和人才住房保障等工作。

“全区攥成一个拳头,共同做好人才工作。同时,为了更好地督促各单位各尽其责,我们还构建了立体推进的责任体系。”宋祥华表示,横向将35家职能部门全部纳入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将引才指标分解到各部门,并制定督办制度,通过交办通知单等形式督促各单位定期完成人才任务;纵向建立起新区、功能区、用人单位三级联动机制,成立了人才联络员队伍,将人才工作延伸到基层一线,织密织紧纵横结合的“人才工作网络”,确保各项任务目标的落实。

激发活力着力打造政策“洼地”

“对标国内先进地区,不断优化提升新区人才政策体系,提高新区政策对人才的吸引力,激发人才队伍创新创业活力。”宋祥华说,在政策优势方面新区也在不断创新完善。

扎实推进人才改革试点建设。将山东省首个人才股权期权激励和分红激励意见试点范围扩展到24家,通过采取多种激励措施,使人才创造的价值得到合理回报,激发了人才创新创业热情,有效提升了企业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比如,青岛明月海藻集团通过“技术入股”方式,吸引中国海洋大学江晓路教授加盟,合作成立了青岛海莱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预计今年销售收入将过亿。“通过这种改革,人才愿意将研究成果跟企业分享,而企业掌握了核心技术,让企业实现质的发展,实现双赢。”宋祥华说,新区还建立了“科学化、社会化、专业化高层次人才评价体系”。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唯资历等倾向,有效破解人才评价“用”“评”分离难题。

“专业人才我们就让专业里的专家评。比如科技类人才由科技口评价,工程人才就由工程专家评,甚至特殊人才还可以一事一议,不错过任何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宋祥华说,比如新区出台了工程技术领域特殊人才高级职称直接认定办法,推动更多新区发展急需、企业认可的高精尖人才脱颖而出。

今年4月份,西海岸新区“梧桐树”聚才计划发布,对高端人才、工匠型人才和大学生三大引才群体都有明确补贴扶持政策,其中最高可给予1亿元综合资助,顶尖人才一经认定最高可给予600万安家补贴。

“此次政策的修订,无论是从扶持力度还是覆盖的范围,都有增强。”宋祥华介绍,在新政策中,大学生群体可以先落户后就业,每年享有5000元住房补贴,还可以以80%的价格入住人才公寓。想创业的大学生,根据项目评定,可享有10万-100万的启动资金支持。另外针对硕士、博士的住房补贴比全市的标准每月都要高两三百,购房也可享有5万-10万不等补贴。对于工匠型人才,新区也鼓励其不断提高自身技能,从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都有不同程度的补贴,获评新区金凤凰工匠奖,还有10万奖金。

“围绕重点行业,如针对新区总部经济、金融等重点行业发展需求,新区也不断优化政策,从住房补贴、子女入托、家属就业、学习培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以加快引进行业紧缺人才。”宋祥华表示。

精准引才搭建人才“空中走廊”

不光要引进人才,而且要引进需要的人才。为提高引才精准率,新区坚持人才发展与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布局同步谋划同步推进,着眼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引才,不断促进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

“我们会组织到各大功能区开展人才工作专项调研,掌握各大功能区人才现状,在此基础上,对产业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预判和分析,为未来产业发展提前做好人才储备,增强人才与产业的匹配度。”宋祥华介绍,在精准引才方面,新区专门在海内外设立了引才引智工作站,通过“互联网+”模式打破空间限制,为海外人才与新区企业洽谈对接搭建“空中走廊”。宋祥华说:“工作站在海外寻找人才,找到后可先与企业进行视频对接,相互沟通了解,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后,再准备线下对接。”

以前引进海外人才基本都是组织出国考察,或者去国外召开推介会,这样做不仅成本特别高,效率也比较低。通过设站可以更加灵活地招揽人才。据了解,目前新区已经在美国、德国等设立了6家海外引才引智工作站,下一步将进一步扩大到国内,国内外工作站预计达到15家。“同时,我们先后举办多个大型人才对接活动,如‘千人计划’专家走进功能区,在石油大学举办高端青年论坛等系列活动。”宋祥华说,每次举办活动之前都要做充足的准备,来哪些人才,哪些是企业是急缺的,等主题活动结束后都会专门再安排分领域对接,让人才跟企业充分沟通,人才到了新区还要留在新区。

针对大学生群体,新区联合公司开发了一个APP系统,将企业所需岗位精准推送到学生手机上,为企业留住人才。

“亲情式”服务打造最优人才生态

把人才引进来,还要把人才留下来。如何提供更好的后续服务,让高端人才在新区过得开心,为新区发展助力,是新区最后着力解决的。为此,新区着力打造“亲情式”服务体系,着力打造最优人才生态。

宋祥华说,新区专门建立了党委联系专家制度,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专家工作的意见》,领导干部定期到高层次人才所在单位走访,及时听取对新区决策、重大发展战略、重点建设工程、重点行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协调解决高层次人才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团队成员住房、项目融资等难题。“再有就是拓宽沟通联络平台。安家、科研、办公、教育等内容是人才关心的重点内容,也是我们跟踪服务要做好的重点工作。”宋祥华说,比如在医疗方面,由于多数高端人才年事较高,为了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新区依托青大附院等优质医疗资源,设立VIP绿色通道,定期开展健康查体等服务,不断改善专家们的医疗保健条件,受到普遍好评。

□ 宣 文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