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举全市之力建设全球创新名城

创新发展 南京“华山一条道”

放眼长三角、远望珠三角,深圳已成为世界创新之都,杭州有“阿里系”,北京、上海乃至合肥,都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南京作为长三角唯一的特大城市、省会城市和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怎么办?

唯一的答案是创新!“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创新是引领南京新一轮发展的指针,是南京的‘华山一条道’。”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说,创新发展,南京已经到了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不行、创新抓得不实更不行的地步。

■忧思

不创新将沦为“平庸城市”

对于创新,南京提了许多年、做了许多事,如今上升到城市总体战略,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有何新内涵?“创新形势逼人,必须只争朝夕!”副市长蒋跃建说,当前围绕创新发展、人才引领,国与国、城与城之间的竞争风起云涌、远胜从前。“兄弟城市在快马加鞭,南京如不高点定位谋创新,必将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受挤压、被边缘化,沦为一座‘平庸的城市’!”

忧患源于竞争压力。

远的像北京、西安,为引进人才“狠招、奇招迭出”,北京市2018年不惜拿出“北京户口”安置紧缺人才,西安则把重奖对象瞄向了“伯乐”——招才大使,引进急需人才最高奖励100万元;近的如上海、杭州、合肥,动作频频如疾风骤雨。

比一比,坐不住。南京高新企业数在1850家左右,深圳仅去年上半年新增量就接近这一数字;研发经费来自企业的45%,深圳超过90%;科技服务收入占规模以上服务业比重,南京仅为杭州一半左右。

看家底,南京近年来虽然结构调整力度大,但重化工业仍占相当比重,煤耗是北京的4倍,城市环境压力明摆着……这一比,比出了忧患,更比出了奋起。

“南京创新资源不少,但关键是缺少激活和撬动。”蒋跃建说。“激活主体抓创新”,成为年后南京头等大事,紧锣密鼓层层推进——

1月4日,《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以南京市委“一号文件”形式发布后,市政府五个宣讲团马不停蹄奔赴全市高校、园区、企业,送政策上门、把文件“吃透”,实施细则绘制成60张流程图,3万册资料分发一空。

继去年11月28日首批31家新型研发机构落地后,今年2月7日第二批34家签约,第三批又将在4月签约。

3月1日起,南京人才落户新政实施,河西政务中心每天都有上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排队领表、申请落户。

■攻坚

啃下硬骨头,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创新发展,知易行难。难题怎么解?硬骨头怎么啃?

“创新存在什么问题,文件就列出什么措施。”南京“创新名城推进办”高千峻说,针对人才创业积极性不够高,“一号文件”对年收入50万元以上高层次人才实施奖补;小微科企扶持力度不够,政策允许三年内所作贡献全部奖励返还企业,并在加计扣除基础上再给予中小科企研发投入10%奖励。这三条均为国内首创。

科技和经济、成果和产业“两张皮”,是创新过程的共性难题。“创新不是管出来的,而是放出来的。”张敬华说,南京政策亮点体现在“五个为主”:扶持对象以企业和高端人才为主,新型研发机构以企业化落地为主,科技服务以中介机构提供为主,人才和项目以市场决定为主,创新投入以社会资本为主。

最核心的抓手,是按混合所有制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政策要求人才团队持大股,让研发机构完全成为‘自己的公司’。”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廉等6名院士按照这一“架构”,自筹资金300万元,组建了南京增材粉体材料研究院,专注于航天航空等领域粉体材料的研发。

按产业思维抓创新,让产学研环环相扣。这一顶层设计,把科研机构、科技中介、社会创投全都“激活”了。

江宁开发区每引进一家总部型企业,就注入一支基金,成立一所企业研究院。南京开发区按照“研究院+平台公司+项目公司+产业基金”模式,组建13家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出136个产业项目。有别于高校研究机构,也区别于一般孵化器,新型“南京合伙人”从诞生之初就展现蓬勃生命力。

政府不冲在一线,但在政策奖补、环境培育、优化服务方面的作用一点也不少。吸引社会资本设立多种基金,政府出资收益最高50%奖励人才团队。对运营好的新型研发机构,最高奖励500万元。对促成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最高奖励50万元。

■布局

创新名城建设定下路线图、时间表

全国“两会”闭幕当天,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吕建就从北京给蒋跃建发了一条微信:今天回南京,商议校地融合发展。主动对接南京各级领导,已是在宁高校院所负责人的工作常态。可是半年前,当南京组织在宁高校对接“预热”时,多数高校当时还以为是一项“例行动作”。

接下来的“组合拳”,让高校院所真真切切感到了力度: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可获政府持股收益30%以上奖励,获奖论文全归高校,新型研发机构成为免费的人才培养基地、科技研发平台和校友企业家摇篮,既得名又得利。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先导。”南京市市长蓝绍敏说,南京创新名城“121”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一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打造两个中心,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

看它的“路线图”——

在架构上,打造名校、名所、名企、名家、名园区“五名”标志,建设创新氛围最佳、效率最高、枢纽功能最强、知识产权保护最严格、营商环境最优“五最”城市。

在抓手上,实施“两落地一融合”、创新人才集聚、战略科技引领、创新企业倍增、一流园区建设、重点改革突破等“十项工程”。

人,是最具活力的创新要素。实施“宁聚计划”,南京每年吸引20万大学生创新创业;推动“百名顶尖专家领创行动”和海外人才“345”引进计划。把全市80多个创新载体整合为15个高新园区,明确主导方向,让人才和项目“择木而栖”。

再看它的“时间表”——2018年,南京要建成新型研发机构100家,全市高新企业数增长50%。

2020年,新型研发机构200家,高新企业数达到4000家,核心创新指标进入全国前列,若干原创技术国内领跑。

2025年,拥有1-2个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2至3所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5-7家世界知名研发机构。

布局2025,着眼更长远的未来,新时代南京创新发展的大幕正在拉开。

据《新华日报》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