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藏马锣鼓

藏马锣鼓 周衍默

咚—隆咚隆咚—锵!嗨—嗨嗨—嗨!

泊里镇横河公园的红色巨型“飞扬”塑像下,24面威风凛凛的大鼓一字排开,26名头裹红巾、身穿统一服装的壮汉们手握鼓槌立在鼓前。九点整,队前一个领鼓的壮年汉子将手中鼓槌高高举起,在空中转了一个圈,双槌落下,上下飞舞:“咚——隆咚隆咚”!随着头鼓的声音响起,早已按捺不住激动心情的壮小伙子,挥动有力的双臂,用整齐的节奏一起敲打,二十多面大鼓随即轰然响起,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一阵阵铿锵的锣鼓声,一声声齐刷刷的吼叫声,霎时间,观者侧目,天地动容。

这是喜庆佳节的锣鼓;是富裕、满足的锣鼓,是抒发港城民众对生命和土地最浓烈情感的锣鼓;更是对美好生活无比热爱、对未来无限期盼的锣鼓。鼓声响起,表演者和观众陶醉在鼓声中,融化在美景里。

泊里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几百年来,人们在生产劳动和各种礼仪中喜欢用乐器表达情感,久而久之就酝酿产生藏马锣鼓。祭祀时,人们用它来驱妖逐魔;庆典时,人们用它戏乐助兴。近代,藏马锣鼓更是大放光彩,解放泊里时,老百姓吹净了飘落在锣鼓上的灰尘,用最热烈的锣鼓声欢迎人民军队;建国后的“物资交流大会”上,“新生剧团”“群力剧团”“民乐剧团”等几家民间文艺团体来泊里演出,一连半月的演出中,生旦登场,弦乐连台,锣鼓的曲调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心弦。此后,农业的大丰收、劳模的表彰会、优秀青年参军现场上,泊里锣鼓都发出了振奋人心的乐声,奔腾的舞姿敲醉了山,敲醉了水,敲出了人们对新中国的热爱。“藏马锣鼓”这个出于对藏马县的尊重和厚爱的名字,从此不胫而走。

藏马锣鼓是民间艺术的代表和缩影,它很多表演曲目至今还能寻到当年的风采。起初,藏马锣鼓的演奏乐器并不限于鼓和钹,还有锣、小锣、小钹、腰鼓等,品种比较丰富。后来,为了增加表演气势和声音力度,锣鼓表演中更注重了鼓的尺寸和钹的重量,将直径一米以上的鼓,和洪亮、清脆的铜钹融合在一起,使演奏的曲目松弛有度、严丝合缝。

藏马锣鼓中领鼓是由德高望重、技艺超群的人担纲,鼓和钹按照固定位置依次排列,直径最大的鼓摆放正中,为增加表演气氛,队伍中也添加女鼓手,她们排在队伍两端,身穿鲜艳的表演服装,挥舞着鼓槌一点也不输在场的汉子,那飘逸舒展的表演身姿,常常会引起周围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叫好声,成为乐队中一道靓丽的风景。藏马锣鼓的锣鼓经很多,击打花样千变万化,既有喜悦、激昂的迎送礼乐,也有轻松、欢快的表演曲,在领鼓者的引导下,时而全场合奏,时而鼓声四起,时而钹声齐鸣,形成动静交替、配合默契的表演风格,几种曲牌一一展示出来,让人走进了风格迥异的境界中。

如今的泊里,人们特别偏爱这种威风凛凛的打击乐,或许是因为它性感、雄壮,或许是因为它自信、洒脱,鼓点响起后,那种近乎狂野般的痴狂,会将表演者带入一种跌宕境界。酣畅淋漓的乐曲中,汉子们忘掉了一切,上下起落的鼓槌就是他的寄托,震耳欲聋的鼓声就是他的灵魂,那一面颤抖的牛皮大鼓就是他的舞台。红身白面的牛皮大鼓发出了震天的声音,似乎在向身后的藏马山宣示着力量,向远处的大海、码头炫耀着胸怀。

咚咚咚,锵锵锵,锣声贯耳,如刀光剑影;鼓点泛起,似马踏冰河!藏马锣鼓演绎出了藏马汉子的激情狂野,敲打出了田野沃土上的浩大与壮美,春天由此被鼓声点燃,红火的日子在呐喊声中被渲染得越来越旺。

(泊里镇文体旅中心)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