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匠心做花馍 巧手奔小康

王家台后村巧媳妇王娟凭借指尖老手艺致富不忘带动乡邻

近日,琅琊祭海大型民俗活动成功举行。现场,作为祭品之一的花馍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大圣驾云来、金犬迎春到……一个个花馍栩栩如生,逼真得让人感觉不可思议,引得观众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而这些千姿百态的花馍,都是出自琅琊台管区王家台后村的巧媳妇王娟之手。

精巧心思做花馍寓意美好受追捧

记者了解到,每年的祭海仪式前,都是王娟最忙碌的时候,她做的花馍是琅琊祭海最主要的贡品之一。“刚开始祭海用的馒头都是普通的白馒头,后来发展到做个简单的造型,比如捏个龙或凤,将面团揉一下,剪一下,弄上一对龙眼睛,就成了龙的造型。”王娟告诉记者,随着祭海仪式越来越注重民俗文化与历史的挖掘,她的花馍也越做越丰富、生动。今年,她特意做了一个海底世界造型的花馍,深受渔民喜欢。“这个花馍的寓意是海洋大丰收,期盼渔民能捕到更多的鱼,过上更好的生活。”王娟说。

记者看到,王娟制作的海底世界花馍色彩艳丽,造型精美,一眼便知花费了制作人不少精力和心思。“制作花馍分为揉面、捏花、蒸制、上色和插制面花等多个工序,需要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等多个步骤。”“面是制作花馍的基础,面揉得越好,做出来的馍表面就越光滑。因此,制作一个大型的花馍,需要非常复杂的工序和大量的时间。”王娟说道。

致富不忘乡邻携手共奔小康

虽然技艺高超,但王娟做花馍只有五年的时间,当初她为了学习花馍制作工艺,走遍了齐鲁大地。考虑到花馍保存时间短,不适合作长期保存的工艺品,她又到山西学习了面塑制作。“花馍是用生面制作完成后蒸熟再食用,而面塑正好相反,是用熟面制作后供观赏。面塑的优点是可以做成工艺品进行销售,夏天旅游旺季的时候,会有大量游客来我们村,我在家门口就可以卖自己的面塑工艺品,都不用出去卖。”

如今,王娟和她的花馍已是远近闻名,但她没有忘记村里面的姐妹们。冬季闲暇时节,王娟在村里免费办起了花馍制作培训班,让更多的村民学会这项增收技艺。渐渐地,花馍成为了当地吸引游客的特色产品,也成了村民增收的新渠道。

“有的姐妹不会做这种特别精细的花馍,但是简单造型的花馍就容易掌握。她们学会后将成品拿出去卖,游客都很喜欢。卖简单的花馍收入也很可观,一年能赚几万块钱。”王娟自豪地告诉记者。宋迎迎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