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关注慈善传递爱心

《慈善法》正式实施已一年有余,不仅慈善领域,中国社会许多方面正在因《慈善法》而改变:社会良俗的演进,陈风陋习的削减,生活理念的更新,慈善经济的开拓,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社会组织及志愿者队伍的状若云涌……慈善举动正融入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

慈善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是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块基石。

慈善思想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文化性格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一些流传已久的善行义举至今仍诠释着中华民族爱人、助人的传统精神价值。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中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言明心志。这种以民为先的思想,既是范仲淹身为政治家所坚持的理念,也是文正公作为慈善家一生行善的大德。范仲淹自幼家境贫寒,少年在长白山僧舍读书时,每天只熬一锅粥,待粥凝固成饼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着咸菜权当饭食,这段经历使他终身体恤穷人的疾苦。身居高官之后,范仲淹在苏州老家置办千亩农田,以地力所得救济穷人,他还将自己购入的一块风水宝地献出设立苏州学文庙,以期培养更多人才。他捐宅兴学的举动带动当地富户纷纷效仿,形成了“吴学”日后兴盛的景象。

在人们以往的认识中,慈善多是富人的“专利”与政府的“专职”。《慈善法》使人们重新认识慈善,领悟到了慈善并无差别,人人皆可慈善,慈善意识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一种普遍共识。如何平衡好慈善和日常生活支出需精打细算,其实一座广厦、一座金山是慈善,一张纸、一杯水也是慈善,慈善更多的是一种情怀,一种存在于大众思想中的意识,一种心理定式与一种生活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慈善事业是惠及社会大众的事业,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慈善事业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慈善事业正在成为时代的推动者,这就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关注慈善、传递爱心,不断培育善文化、倡导善生活、构筑善世界,让慈善力量温暖全社会。 赵俊英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