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志者有梦 远行千里

——专访新区拔尖人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王志远

核心提示:漫漫求学路上,谦虚谨慎、勤学好问、孜孜不倦是他前行的手杖;坎坷科研途中,心无旁骛、持之以恒、精益求精是他披荆斩棘的利剑。2016年8月17日,他负责的“油气井多相流动理论及应用”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直接费用资助强度为130万元,成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获得该类项目资助的第一人;2016年12月2日,他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名单,成为中国石油工程专业青年长江学者第一人。他就是新区拔尖人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志远。

俗话说“钻头不到油气不冒”。钻井作为石油工程领域的“龙头”,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安全、高效地钻一口井,是缩短工期、降低成本、顺利开采石油、实现油气田勘探开发经济目标的重要保证。王志远专注于油气井多相流动理论及应用研究,十几年如一日,通过不断创新,创建了井筒多组分多相流动模型,研发了基于井筒多相流动计算的井筒压力控制方法,在国内外30多个油气田推广应用,减少了钻井事故,缩短了钻井周期,提升了我国深井钻井技术水平及钻井工程技术服务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

心无旁骛咬定青山不放松

2016年12月初,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名单的消息一经公布,王志远就收到同事的祝贺短信:“志远,你真是一匹黑马!”他谦虚地回复:“我不算是一匹黑马,但我在这个专业确实伏枥了十几年。”

从本科学习石油工程专业起,王志远就被油气井里那些复杂多变的环境和条件深深吸引着,那些亟待解决的井筒压力控制问题就像神秘的宇宙黑洞激发了他无限的兴趣,他一头扎进油气井工程的海洋里。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期间,他勤奋苦学,忙碌地穿梭于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博观约取,查漏补缺,提升科研素质。

经过广泛的调研,王志远发现,深水钻井井筒深水气侵初期具有“隐蔽性”,后期具有“突发性”,多相流动参数难以准确计算,一直是井筒压力安全控制的“老大难”问题,他深知要想更好地模拟深水井筒,不能只考虑水、油、气三相流。王志远注意到天然气水合物相变产生的复杂影响不容忽视,于是他和团队试着将多相流体动力学与物理化学、传热传质理论相结合,把水合物相变函数引入传统的多相流控制方程,创建了含天然气水合物相变的井筒多组分多相流动模型。

结果出人意料的好,与国际通用的气液固三相流模型相比,王志远成功地将井筒压力最大计算误差由30%降低至10%以内,近几年在33口井48个层位的气井测试中进行了应用,水合物防治成功率100%。

攻坚克难专注科研勇攀登

在石油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上天容易入地难”,这并不是说干石油工程难于“神九”发射,而是说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地下情况,目前为止还没有“哈勃望远镜”这样高级的设备能让人一窥究竟。“油气井深度都在几千米,最深的井甚至能达到一万米,钻井之前,地下的情况看不见摸不着。”王志远说,只有把井打好了,才能保证后面的工作顺利进行。为此,他刻苦攻关,不断攻克钻井技术难题。

2014年,王志远在赴美国塔尔萨大学访问期间,遇到全新的课题。他发现,在“三高”气井钻探过程中,天然气侵入井筒后会处于超临界态,超临界流体具有密度高、溶解度大的特点,气侵后不易被发现,当上升至井筒上部,随着温压环境的改变会发生相变及脱溶,大量气体析出,井喷突发性强,井筒压力极难控制。由于水合物和超临界流体相变的存在,常常造成井眼“打不成”,甚至演化成井喷恶性事故。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王志远独辟蹊径,研发了基于井筒多相流动计算的井筒压力控制方法、低抑制剂用量深水气井测试水合物防治方法、抑制酸性气体突发膨胀的井筒压力控制方法等,成果在国内外30多个油气田应用,并成功推广至缅甸、西非、刚果(布)等10多个海外区块,将压井施工一次成功率提高20%以上,最终压井成功率100%,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减少了钻井事故,缩短了钻井周期,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此外,遇到一些传统实验里面存在的“老大难”问题,王志远也总是想办法克服。特别是在气泡悬浮实验里,温度读数总有零点几的误差。他和学生们熬夜尝试,终于想到了运用凸透镜原理消除。“做研究,每一步都是瓶颈,每一步都是困难,因为你探索的东西都是未知的。”王志远坦言,科研之路道阻且长,每次遇到难题,他都会告诉自己,沉下心来,再坚持一会儿,再努力一下。这些默默的坚持与付出,是王志远的“诀窍”,也是他走向成功最朴实有效的方法。

为人师表丹心一片育桃李

采访当天中石大已放寒假,校园里的人寥寥无几,王志远依然早早来到办公室看文献、指导学生做实验。两台电脑、两张桌子、几把椅子、一个书架,就组成了王志远的办公室。他走路带风,说话干脆利落,透着一股青年学者蓬勃向上的干劲儿。

在学生张剑波眼里,王志远在学术上对他们要求很严格。“王老师经常告诫我们,做学术一定要勤奋,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绝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都相差无几,有些人之所以成为学术大神,都是靠平时的勤奋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王老师不仅对我们要求严厉,他自己也以身作则。”张剑波说,王志远的办公室很少在晚上10点以前灭过灯。“经常我们都回寝室了,王老师还在办公室忙碌。他连周末也很少休息,春节也只是休息两三天,经常大年初三就回校做科研。”

而到了课堂上,王志远风趣幽默,喜欢“抖包袱”。“王老师在课堂上经常用他做过的项目举例子,他先抛出一个问题,引起我们的好奇心,与我们一起讨论,引导我们自主地思考、分析问题,然后他再把关键性的知识点抛出来,带着我们一起寻找答案,这样的上课方式深入浅出、富于趣味。”张剑波说,王志远上课从来不考勤,但课上总是满座。

“每当我走进教室,看着台下几十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就感觉自己的责任重大,这份责任时时鞭策着我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我,认真备课,把我的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当我的学生取得好成绩时,我也会感到由衷的高兴。”王志远告诉记者,教书育人带给他的自豪感、成就感是任何东西都比不上的。

志者有梦,远行千里。王志远以自身的努力追逐着科研梦想,践行着“为人师表”的诺言。年轻的他对未来也有着清晰又实在的目标:“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深海、深地、深空、深蓝这四个领域的战略高技术部署。深海油气开发与陆地、近海浅水油气工程不同,深水油气工程面对更为复杂的海洋环境和深水地层条件。现阶段在深海油气开发方面,国外走在中国的前面。目前,我已逐步将科研的方向聚焦到深海,争取不断突破深海钻井技术。”

文/图 宋迎迎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