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董家口海湾化学的“一体化”之路

2016年年底,位于董家口经济区的海晶化工全线投产,今年6月,海晶化工更名为海湾化学有限公司,9月份,青岛碱业并入海湾化学。利用董家口经济区的空间、港口优势,重组后的海湾化学采用国际先进核心技术将海晶化工、东岳泡花碱、青岛碱业三家企业集中在一个区域集约发展,实现运行管理、配套服务、生产运行、办公场所等一体化资源共享,在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方面收到了“1+1+1>3”的成效,释放出化工产业集聚“红利”。

工人数量减半企业产能翻番

10月12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董家口经济区的海湾化学总部,企业园区内,办公楼正前方是一个巨大的水池,周围绿化配套齐全。园区内整洁安静,没有货车来回穿梭,几乎看不出这是一个新材料企业。进入厂区,除了鳞次栉比、稳定运行的大型生产装置,现场也很难看到工人或管理人员的身影。

“搬迁后,我们全面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大量的高端设备和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替代了人工,现在企业平均每个生产区域只有一两个人,其他都是自动化控制。”海湾化学负责人孙旭光说,工作人员减少了一半,劳动强度也明显降低,但企业的生产能力却增加了一倍。

生产能力的倍增还得益于新工艺新技术的使用。记者了解到,搬迁至董家口经济区的海晶化工新项目,在建设之初就按照“技术国际化、装备大型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现代化”的要求,采用当今国际最先进的四大核心技术进行生产。

企业先后引进英国英力士专有工艺技术,生产VCM及通用型、特种PVC树脂产品;引进美国德西尼布石伟公司的乙苯脱氢法清洁生产工艺生产苯乙烯;引进日本氯工程先进的离子膜电解技术,生产高品质烧碱;引进德国技术,建设包括50000立方储罐在内的低温乙烯储运装置。

“这些新技术在安全、环保、节能与循环利用等方面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能生产出满足国内外客户不同需求的产品,企业可实现年收入过百亿元。”孙旭光说。

重金投入环保安全实现飞跃

重组后的海湾化学总投资53亿元,在这53亿元中,用于安全、环保等设施的投入占比近一成。

“在安全、环保方面,海湾化学实现了质的飞跃。”孙旭光表示。据介绍,仅在安全、环保两大关键环节,海湾化学就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士等尖端企业签订了30余项设备合同,全面提升项目各装置在安全、环保、节能与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水平。

在海湾化学园区内,记者还亲身感受了占地4000平方米的一体化、智能化生产指挥调度平台。该平台可对厂区进行全过程、无死角监控,任何生产装置出现影响安全的问题,平台都会在0.1秒内做出反应,必要时会自动停车,人为不能进行操作和干预。

企业在技术、安全、环保等方面长期以来的短板,由此得到补齐。

“一体化”战略实现1+1+1>3

重组后的海湾化学由海晶化工、青岛东岳泡花碱公司及青岛碱业公司组成,三家公司分别有氯碱装置、偏硅酸钠装置及苯乙烯装置。重组后,海湾化学将三家公司的三大装置集中到同一园区,实行一体化生产。海湾化学创新实施规划发展、安全环保、公用工程、仓储物流、智能管理五个一体化,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发挥产业集聚优势。

“当前我国化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企业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我们这种‘一体化’战略可以实现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的作用,一石三鸟。”孙旭光说。

那么,重组后的海湾化学是如何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孙旭光向记者做了详细解释。

“由于三家企业位于同一园区,海晶化工可以直接给东岳泡花碱提供高温烧碱、仪表气、蒸气,甚至化验分析也可以直接由海晶化工提供。”据孙旭光初步测算,仅烧碱的运输费用一年就可节约200万元,同时每年可节约各种能源价值1000万元以上。

降低的不仅是运输和能源费用,青岛碱业的苯乙烯装置不必再重复建设低温乙烯储罐,而是直接由海晶化工供应乙烯,碱业生产中所需的氮气、蒸气以及控制系统,海晶化工均可提供,这样一来,每年可节约资金2亿元以上。

另外,空分空压、污水处理、热电等公用工程装置可为整个园区提供仪表气、蒸气等,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化运用;全国最大的乙烯罐可称得上是大仓储,管廊在船与罐之间的无缝对接可算是大物流,这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产业链间“吃干榨尽”“闭路循环”的生产工艺,提增了盈利空间。重组后的海湾化学必将收到“1+1+1>3”的成效,释放化工产业集聚“红利”。 董梅雪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