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海面行走的推虾人

踩高跷下海捕虾,运气好每潮能收获二三十斤,年收入近万元

泊里镇黄家塘湾,秋阳杲杲。白露刚过,潮水不大。

“下吧?”75岁的渔民老戴摁灭手上的烟卷,从蹲坐良久的堤坝上立起身来。

“下,不靠(等)了。”一旁的同伴掀了掀斗笠,眯眼望了望太阳。“潮落得可以了。”

两人各自从身旁的三轮车上卸下家什——两根长竹竿撑起的大网、半片葫芦做成的水瓢、几个竹编的、塑料的篓子、一只篮球大小的浮漂和一对笔直的高跷。

老戴挽起裤腿,直挽到两条黑瘦老腿露出些许红白腿根,又把一块两头带绳、中间凹陷的发白梧桐木捆上腰间,这才扛起琐碎家什,迂回顺下堤坝,赤脚从海滩走向还在落潮的大海。

400余年来,每年立秋到冬至,无数捕虾人便是这样,凭着勤劳果敢的品性和熟能生巧的技艺,在这浩渺碧波之中讨生活。

水中撑网行走海上祖辈推虾皮全靠手工

一入水,两人便分道扬镳。淌水走到齐腰深,老戴停身四顾,选定了一片看似平静的人少海域。

“这边水浅,先推上几下试试。”边说着,老戴把高跷绑在腰间,两手各持一根竹竿,向外撑开渔网,随着手臂自然形成的夹角,扇形渔网犹如一片花瓣展开在海面。老戴将两根竹竿头攥在一起,往腰间梧桐木的凹槽一卡,拿竹竿上捆的木棒在两根竹竿末端撑住,随即身体前倾,腰腿用力,伴着胸腔中运出的一声闷吼,“嗨嘿!”长宽各3米多的大网便在水面以下几厘米处悬停,向前悄然推进。“顶这网竿最好就是用这梧桐木,轻快。”

环顾周围,越来越多捕虾人下水了,一张张网绽开在海面,所有捕虾人都为了一种永远长不大的美味——阡里虾而来。西海岸部分海域的浅海区,以这种通体透明,尾部一丝鲜红条纹,成年体长仅一厘米多的小虾最为著名,炒菜、晒虾皮、做虾酱,吃法颇多。而以人推网的捕虾方式,被称为“推虾”。“我们祖祖辈辈就靠这种方式捕虾,我今年75岁了,那边还有85岁的呢,一样一干就是三四小时。”顺着老戴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位佝偻老人,竟然也在海水中推网前行。

“有货吗?”靠近时,老戴朝老人喊道。“影都没见!”听力奇好的老汉停下身,两根竹竿往胯下一夹一坐,抓住横杆使劲儿向后仰着,用腰力撑起竹竿,渔网也随即破水而出,悬在半空,他晃动簸箕一样晃动着网,并伸头看了看网心,左手把竹竿放回水中,又抄起腰间的水瓢,在网心处舀了几下。“喃,几乎没有。”把瓢往身后飘着的篓子口磕了磕,他又回身推网,似乎司空见惯。

“抓这些小虾全靠运气,没有规律,靠凑。”老戴笑着说,落潮时,阡里虾成群在靠近水面的水层进食,所以网也要贴着“水皮”推进,推一会儿就得撑起网来看看,有收获就用水瓢舀到篓子里,没有就接着推。“每次下海不一定能网多少,少的时候几斤,多的时候二三十斤。”边说着,老戴把同样并无收获的网收了起来,解下高跷开始绑腿。“遇到虾多的时候,网一抄过去,水面噼里啪啦白花花一片,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脚踩高跷海面行走捕虾工具代代相传

“用上这个,就可以往深水区碰碰运气了。”绑好高跷后,老戴带领记者向深水处走去。“这副高跷是借人家的,我上了年纪,家里那个太高了,我已经不能用了。”这次在老戴腿上绑的,是一副80厘米高的高跷,它可以让捕虾人进入约1米半深的中层深度推虾。“年轻时力气大,最高的时候我踩过两米的高跷!”提及过往,老戴骄傲地说道。

“踩高跷推虾,在我们这里是独一份,现在咱们这里任何地方都没有这么干的,就连我们这里现在也不多啦。”老戴告诉记者,这做高跷的木头,也有讲究。“要用得长久,最好是用楸木,笔直,见海水也不打弯。”他说道,“好的高跷可以传家,我家那副高跷就是我爷爷传给我父亲,我父亲又传给我的,岁数也靠百了。”

高跷上脚,人就不能停,停下便站不住,还要陷进泥里,十分危险。因此交谈一阵,老戴便开始忙碌。远远看去,更深的海域中,几个年轻捕虾人正在忙碌,海水只没过了膝盖,他们仿佛在海面行走。

“今天深处也没啥货。”不过多时,从深水处走出一位中年男子,他脚上的高跷显然要比老戴高得多,走近时便只能解开才得以站稳了。“好高跷基本不用铁钉,全是木头榫卯在一起。”中年男子名叫杜光忠,是大岚村村民,他把脚尽量抬高,以便记者能看到高跷的全貌——长长的一根直木,中央一片横置木片用于脚踩,末端一片横置木块用于分摊压力,简单而又科学。

“踩着高跷推虾,更省力,可以走进更深的海区,收获更多一些。”杜光忠说,不过,进入更深的海区,也意味着风险更大。“踩高跷看似简单,其实是个力气活,而且一踩就是接近两个小时,过了65岁的渔民就很少用它了。”

每斤干虾皮卖百元推虾人年入近万元

“哪能次次都满仓,有点儿就知足了。”杜光忠说道,今天这次落潮,近20个捕虾人似乎都收获甚微,自己也只捕了不到5斤鲜虾。“如果天气好,我们就把鲜虾晒成虾皮,大约5斤鲜虾能晒出一斤干虾皮,每斤能卖到一百多元钱;如果遇到阴雨天气,就做虾酱,一斤虾酱也能卖六七十元。平时我们还有其他活儿要干,这其实只能算是个第二职业,一年下来,也能给我们增加近万元的收入。”杜光忠告诉记者。

“阡里虾是一种永远长不大的小虾,目前在西海岸,只有灵山湾跟黄家塘湾两处海域产这种虾,其中灵山湾畔有个阡上村,村里很多渔民都出海捕捞这种虾,因此得名。”泊里镇水产办主任王怀明告诉记者,“黄家塘湾位于泊里镇西南部,面积近40平方公里,有横河、白马河、甜水河、潮河等4条淡水河河水注入,海水咸度较低,出产的海鲜格外鲜;另外,黄家塘湾面积大,秋季海水温度适宜,大量微生物在此繁衍生长,为鱼虾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因此这里的阡里虾产量还算可以。”

王怀明告诉记者,黄家塘湾的阡里虾和这里出产的西施舌、泊里竹蛏一样有名,但由于它的产量小,又受季节限制,因而真正能品尝到它的人并不多。“一旦有机会吃过,再品尝任何一种鲜虾或虾皮都会觉得难以超过它的滋味。因而,只有熟悉它的人,才会每年想尽办法来此地重游,期待再次找回那熟悉的味道。”

文/图 李 亮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