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小黄车何以创造共享大奇迹

——解读ofo小黄车“26岁创业军团”的创业历程(下)

■近年来,新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众多寻梦者在这片热土上挥洒激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澎湃。本报将开设《创业者——弄潮儿的创业故事》栏目,选取不同行业领域,分享创业故事,给新区读者以创业启示。

共享单车大战ofo虎口夺食

2016年4月22日,摩拜单车正式在上海试运营,同年8月开始在北京投放,扫码、无桩、电子锁等设计迅速引爆媒体、社交平台,共享单车的概念旋即在街头巷尾被热议。原本分别盘踞北京和上海、校园和城市的两个共享单车玩家ofo和摩拜,在北京战场正面交锋。

“之前一年都是默默在学校做,从来没有竞争过。从2016年9月份起,我第一次感受到竞争的惨烈。”摩拜惊现北京街头,ofo走出校园的脚步瞬间提速。戴威反思,“我们当时没有意识到城市用户有这么强烈的需求,最初想要做到2000个学校再做城市的策略是错误的,竞争让我们很快纠正了这个问题。”

在戴威看来,创业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舍命狂奔。

2016年10月,完成C轮融资后,ofo大规模扩展学校和城市,戴威发现,城市运营人员的压力太大了,他决定把合伙人全部下放到主要城市去,薛鼎被派到上海 (摩拜的大本营)和摩拜死磕。

薛鼎到上海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摩拜总部对面租下一间办公室,“上海太重要了,拿下上海的过程,就是虎口夺食。”在校园,薛鼎的突破口是复旦大学,他用了一个月时间。上海的推广一开始并不顺利,薛鼎只能耐心解释,“ofo已经创业两年了,是从北京来的,有很大的数据支撑。这是个复杂的过程。”

杨品杰被派到了武汉、广州。他印象最深的是,“特别像打仗,每天都在数据驱动下非常紧迫。”每个月几千块钱的工资,杨品杰基本都拿来请地推的兄弟们喝酒吃饭了。当然,碰壁都是难免的。杨品杰回忆,“开始我们介绍ofo项目是北大的,发现人家根本不在意,后来,我们找到志愿者团队或学生社团,以项目的形式推进学校。”

从北京一路狂奔,如今小黄车已经遍布全国近40个城市。戴威的开城逻辑很简单,第一步先把省会城市开了,第二步选择哪个城市交给区域经理决定。

加速海外布局做影响世界的企业

国内的单车大战战局未定,战火已经蔓延到了海外。ofo启动出海,对于戴威来说,出海这件事从创业第一天就在脑子里。几年前,他在巴黎从凯旋门去埃菲尔铁塔,走路太远,想租公共自行车又用不了中国的信用卡。相似的状况发生在很多国家和城市。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还没有一个是真正影响世界的,但我认为ofo有这个机会。因为三公里以内的出行存在于全世界的每个国家,是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我们的名字ofo就是一个自行车的样子,是不受语言限制,没有国界的。”戴威最近看到了一份行业报告,全球70%的人会骑自行车,也就是50亿人,这是一个庞大的人群。这更加坚定了戴威国际化的野心,“以共享单车这件事来说,全球不可能有企业打得过我们,全世界80%的自行车是中国生产的,我们的成本优势特别大,还有很多排他的产能。”

有着开拓精神戴威以及他的ofo,正在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浪潮之下,用ofo模式引领亚洲共享经济走向世界。戴威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选择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未来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大家可以通过ofo获得更便捷经济的短途出行服务。“终有一天,ofo会和 Google一样,影响世界。”(宗禾)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