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小黄车何以创造共享大奇迹

——解读ofo小黄车“26岁创业军团”的创业历程(上)

■开栏的话

近年来,新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众多寻梦者在这片热土上挥洒激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澎湃。本报将开设《创业者——弄潮儿的创业故事》栏目,选取不同行业领域,分享创业故事,给新区读者以创业启示。

5月20日,共享单车的原创者和领骑者ofo小黄车正式发布“X计划”,宣布将支持中国卫星创业公司九天微星发射民用娱乐卫星。未来,ofo有望通过以该卫星为起点的物联网卫星星座,进行共享单车卫星定位监控和信息回传,助推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化。

短短两年,ofo完成七轮融资,小步快跑进入独角兽行列,身后的投资人更是多达20多家。如今“小黄车”已遍布全国近40个城市。

这个平均年龄只有26岁的创业团队是如何一路打怪升级,搭建单车王国?创始团队又是如何想到要做这件事,下一步打算如何做下去?记者将与您一起分享ofo创业历程。

一次西部支教闯进骑行世界

“自行车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ofo小黄车创始人兼CEO戴威谈到自己的经历时说道。

2012年9月,戴威上大四,就读于北京大学光华金融系,当时已经被保研,然而,他却“先斩后奏”,做出了一个家人都反对的决定——去青海省大通县东峡镇支教。

2013年8月26日,戴威到了青海。在那里,戴威感受最深的是冬季没有水,也没有暖气,只有冰山融化的水。最冷的时候零下二十五六度,晚上盖三床被子,屋里比屋外还要冷。东峡镇的艰苦程度,让戴威始料未及。

东峡镇到县城17公里,到西宁市区42公里,多山路,崎岖难行。一辆山地车成了他往返乡镇和县城17公里路的唯一交通工具。周末到县城吃上一顿德克士,是戴威难得的幸福时刻。作为自行车爱好者的戴威在大一开学就加入了北大自行车协会,而这段支教经历让戴威更加热爱自行车。“骑行是一种了解世界最好的方式。”从青海回北京后,戴威注册公司决心创业。

花光百万投资创业路上遇挫

2014年,戴威和张巳丁、薛鼎三人正式筹备创业。没有成熟的创业模型,戴威几个人怀揣对骑行这件事的痴迷,就这样上路了。

戴威他们有了一个把在青海骑自行车旅行的经历做成旅游产品的想法,组织年轻人去青海、台湾这样的地方骑行。2014年年底,戴威拿到了100万天使投资,“我做梦都没想到。当时恰巧我的一个同学在一个90级北大师兄的天使基金里实习,一次我们一起吃饭时他跟说我,这个师兄的基金刚募资到1.5亿美金,想找一些年轻人项目投资。”

可是不到半年,100万花光了。“当时效仿滴滴搞补贴。”戴威回忆,ofo骑游做了环台湾岛、环海南岛几个团之后就想规模化发展,在广州、深圳、厦门等这些旅游城市做地推,与租车行合作发展一个用户送一瓶脉动。没想到,地推团队不到一个月谈了三四百家店,每天补贴就要三四万元,100万很快就没了。“公司有10个全职员工,我连工资都发不出来。”戴威说,那是他最迷茫的一段日子。

解决丢车烦恼找到创业方向

“我身边真正存在的痛点是什么?”戴威最终找到了答案,丢车。以他自己为例,本科四年的丢车经历多达五次,这是每个大学生都逃不过的魔咒。戴威做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最方便的就是出门看到车就可以骑,骑到哪放下就可以不管了。”

2015年5月,他和张巳丁、薛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三个人决定转型,在自行车这个方向上试一试。“在中国,自行车的存量大概为4亿辆,但这些车都是offline(离线)的,我们不知道这些车身处何方,也无法区别它们。”所以戴威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行车装车牌。此外,几人发现传统带钥匙的自行车锁用起来不方便,于是想了个主意,改用密码锁,然后商定用统一密码,这样就省去了分辨钥匙去开锁的麻烦。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后,有牌有密码锁的自行车就大体可以满足共享的条件了。

就这样,ofo共享单车从希望通过共享方式解决短途出行问题这个最小的“理想”开始了。没有资金,戴威硬着头皮去找之前的天使投资人再借100万,投资人最终答应了投资。“ofo开始发展,靠的就是这100万。”

订单疯狂上涨ofo遇成长烦恼

“我们在北大招募2000名勇士把自行车共享出来,这些人就拥有了2000辆车的免费使用权,其他同学要用需付费。”戴威坚持不生产自行车,只做自行车的搬运工。

2015年9月7日,ofo共享单车正式上线。上线第一天,涌进200多个订单,上线10天后,日单量达到1000多。

毫无防备下,ofo火了。但疯狂上涨的订单量背后,ofo也遭遇了成长的烦恼。“刚上线时愁增长,后来订单蹭蹭涨,服务器又不行了。”对戴威来说,这是不小的挑战。最初的那段日子,他经常陪技术一起通宵。这样的通宵持续到2016年9月初,“大学开学的时候日订单从几万单一下子涨到40万单,学校数量从30个涨到200个,整个服务器的压力非常大。”

当戴威发现共享单车的第一波规模红利有限,他决定在校园投放一批自生产的“小黄车”。但小黄车的出现并不在最初的构想中,购车、开发、技术、运营等高额成本随之而来,融很快又要用光了,戴威开始四处借钱,ofo联合创始人杨品杰回忆,“最后是东方弘道投了300万pre-A轮,我们才挺过来。”

迎来发展机遇获得融资扩张

2016年1月29日,ofo日峰值订单接近两万单,一个自称是“投资人”的打电话到ofo客服。戴威第一反应是,“这绝对是骗子”,当时他对融资这件事已经丧失信心了。戴威本打算春节后再启动融资,但还是抱着怀疑的态度回了信息,“感谢关注,有机会上门拜访”。

意外的是,对方秒回,“明天早上10点,国贸三期56层。”在金沙江创投办公室的那次见面,是戴威和朱啸虎的第一次见面,也成了改变戴威和ofo的重要时刻。

戴威回忆,金沙江创投最初给的估值并不高,和他的预期有一定差距,“我们当时的预期是1亿人民币估值,但最后打了六七折的样子。”第一次见面后,戴威并未着急做决定。回到公司,戴威咨询了当时在机构实习的大学同学,得到的回复都是,“金沙江是你们这个阶段能找到最好的投资人”。第二次见面后,双方签订了融资意向。

随后,ofo融资速度加快,完成七轮融资,身后集结了DST、滴滴出行、中信产业基金、经纬中国、金沙江创投、东方弘道、真格基金、天使投资人王刚、顺为资本等资本大咖。 (未完待续……)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