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吃饭”与“睡觉”

吃饭与睡觉,是人之生存所需,是积蓄能量、更好发展的必备条件。这也是马斯洛学说所认为的在人潜藏着的五种不同需要(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中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而从社会建设的角度看,吃饭与睡觉,既是经济发展问题,也是社会治理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满足群众“安居乐业”民生诉求的永恒责任。

一个地区、一座城市,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群众对“安居乐业”的诉求也有所不同,且其内涵在不断提升。具体到黄岛新区来说,在顺利实现区划调整、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的新形势下,新区提出了“实施海洋战略、率先蓝色跨越、建设美丽新区”的发展目标,确定了“新黄岛、新开放、新梦想”的历史方位,让人民群众对更多、更好地享受新区发展建设、改革开放成果给予了更美好的向往和

期待。但也应该看到,新区辖有2096平方公里陆域、5000平方公里海域,拥有170多万常住人口,既有率先跨越发展的各种优势和大好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要完成新区获批十周年GDP达8000亿元、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新区的发展目标,实现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的新区梦,让群众吃得更香、睡得更甜,最根本的在于改革创新,探索建立有利于激发干事创业“精气神”的新体制、新机制。

探索新机制,是新区总体思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国家发改委印发的《青岛西海岸新区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施行扁平化管理,经济功能区负责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社会事务由区内街道(镇)管理。”在目前新区九大功能区布局基本完成,与二十七个街道(园区、镇)或重叠、或交织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理顺功能区与街镇的关系,切实发挥各自在发展与稳定中的主体职能作用?新区主要领导有个形象的说法,“吃饭靠各大功能区,睡觉靠各个街镇。”这一通俗、透彻、直白的比喻,把功能区与街镇在新区建设发展中所担负的重点任务说得明明白白:各大功能区是保障新区吃饱饭、吃好饭的“钱袋子”“粮囤子”,要在新区承接国家战略、建设“四区一基地”中找准功能定位,彰显各自优势,充分发挥经济发展主力军、招商引资大平台、项目建设主战场的作用,集中精力搞建设,一马当先快发展;各街道(园区、镇)是保障新区和谐稳定的“减压阀”、“稳定器”,要把工作重心从经济发展向社会治理转变,以服务群众、服务功能区为导向,把着力点和重点放在保障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社区建设以及服务保障功能区项目建设上,进一步健全完善“街镇一张网、管区一网格、社区一单元”的社会治理网格化体系,确保辖区内和谐、稳定、祥和。

吃饭与睡觉,看似简单的民生问题,实则折射着新区发展愿景的全部内容。做好这一命题,既需要功能区、镇街各有侧重、各尽所能,又需要彼此间相互协调、密切协作。可以说,让新区群众吃得好、睡得稳,这是各大功能区、各镇街共同的目标和责任,也是对各级党委、政府包括各大功能区管委(指挥部)落实新区建设发展总体思路以及三年行动方案(2014—2016)工作成效最直接、最现实的检验。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