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黄岛新区依托海洋科研和产业优势,以科技自主创新发展海洋优势特色产业

打造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

■核心提示:在黄岛新区发展定位中,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首当其冲。眼下,依托良好的科研和产业优势,新区正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培育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海洋优势特色产业,推进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新区海洋经济率先科学发展。

全力打造三大平台

“建设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要充分发挥和放大青岛海洋科研和新区自身产业优势,全力打造海洋基础科研、应用技术创新、成果孵化与企业培育三大平台。”黄岛区科技局局长赵英民笃定地说。

为搭建三大平台,新区引进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基地以及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洋渔业科学研究中心,重点推进一批重点实验室等基础研究平台建设。目前,“科学号”母港码头主体已完工,平台能级进一步提升。

新区将再创一批海洋高端研发机构,助力海洋经济发展。“新区将与中国海洋大学展开全面合作,探讨建立国家海洋实验室黄岛研究基地,并与中科院、中国电科、中船重工等机构合作,以基础科研带动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赵英民告诉记者,重点针对两院院士和千人计划专家,新区将探讨建立高端人才工作室,年内新建院士工作站10家,总数达18家以上,新引进千人计划专家10人以上。

通过这三大平台建设,新区将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并重、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互动,促进海洋生物

医药、海洋船舶及海工装备制造和新兴海洋产业加快发展,培育特色鲜明的海洋产业体系,引领海洋经济科学发展。

重点发展海洋特色产业

以明月海藻、聚大洋海藻、北船重工、武船重工等企业为基础,新区拥有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产业集聚区、船舶制造和海洋工程产业集聚区两个最大的海洋科技存量。

为进一步优化海洋科技存量资源,新区将建设海洋微生物质能源研发生产基地,重点引进中船重工装备研究院,突破船舶制造设计和总装制造关键技术,提升青岛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综合竞争力。

优化存量的同时,新区也着重提升科技创新增量。“新区将充分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争取实施一批海洋能示范工程,建设斋堂岛海洋能源综合示范岛。”据赵英民介绍,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支点,新区规划建设中国电科信息装备产业园,重点开发海洋综合信息系统、船舶电子通讯和导航、舰载高端电子信息装备、港口物流基础信息系统等产业。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海洋局的支持,建设国家级大型海洋数据中心。

为推动海洋产业做大做强,新区将加快建设海洋药物、海洋涂料、海洋监测设备、海洋腐蚀防护等国家级、省部级研发平台,引进装备制造、海水利用、海洋能利用等工程技术研发平台,打造国家海洋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除了假设研发平台和引进服务平台,在构建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主的创新体系上,新区也不遗余力。新区将依托领军企业建设10家以上海洋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设立海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尽快突破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深海矿产开发5大领域20项关键技术。

培育科技创新企业

“为激活新区海洋科技创新活力,新区通过发展风险投资市场、科技信贷等途径,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融投资机制,大力发掘海洋科技创新资金源泉。”赵英民告诉记者。

据了解,新区将建立一支规模为亿元以上的国家海洋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并争取国家给予30%的配套支持,推动和新区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以明月海藻、科海生物等优势企业为依托,采取市、区、企业共同投入的方式,组建多支规模超过5000万元的海洋生物医药基金,以科技和金融相结合的手段,鼓励相关企业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为山东省以及全国的海洋生物与医药产业发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围绕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和企业创新培育,新区以“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链条延伸为重点,实施“创业方舟”计划。

据介绍,新区将出台政策扶持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依托青岛光谷等载体,兴办一批“创业咖啡”“车库咖啡”等创业孵化苗圃项目,利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滨海学院、拓谱学院的空间距离,打造职业技术教育“创业方舟”孵化联盟。支持“千人计划”“泰山学者”“青岛英才211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创新和创业,依托中德生态园、明月海藻等优质载体,打造国际科技合作、海洋生物医药、新信息技术服务等特色孵化基地。(刘 腾)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