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拖动滚动条浏览本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江山:那村歌飘扬的地方

■编者按:

“一座礼堂,一条长廊,承载着我们文化梦想。一个家园,一种希望,赋予了我们前行力量……”

——— 村歌《文化礼堂之歌》歌词

当前,伴随城镇化和旅游业发展等的前进步伐,很多特色村庄、尤其是带有历史文化传承的村落在开发中发生着巨大变化。这些村庄更加美丽更加富足了,但不少村庄的发展中,却伴着“灵魂”的消逝——— 那些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美学和心灵秩序在悄然流失……如何传承发展好这些曾带给我们无数感动和美好记忆的乡土文化,让村民的精神和腰包同步充实?江山市的一些做法或许值得我们思考。

“遥远的从徽州迁来,落户在大陈的山间。祖宗殷殷的叮咛和嘱托,就像这浓浓的大陈面。妈妈的慈爱游子的祝愿,浓缩进芳香可口的大陈面;不管我们走得多么远,故乡永远在我们的心间……”

村歌,在浙江江山市,几乎每个村庄都有。而其中最有名的,就要数这首曾入选全国十佳村歌的《妈妈的那碗大陈面》——— 有“中国村歌发祥地”之称的大陈村的村歌。

晚春的大陈村,绿树掩映,古朴中透着清新。历经数百年风霜的徽派古建筑群依山势而造,鳞次栉比,一路延伸。

沿着爬满青苔的砖墙,走在湿滑的青石路上,侧耳倾听,歌声自幽远的小巷里飘来。循声而去,穿过古朴的街弄,来到一个挂着“汪汉滔故居”牌匾的徽派老院门前,牌匾下挂着“大陈村文化礼堂”的字样,步入其中,三两村民正在歌唱,唱着他们的村歌,笑容洋溢。

就是这样一个村庄,被中国大众音乐协会授予“中国村歌发祥地”称号,被“首届全国村歌评选活动”授予“全国村歌活动示范基地”;村民的高“幸福感”引来众多媒体探访。

大陈村,是徽州汪氏后裔聚居地,明永乐初(1403年),中华汪氏74世孙汪普贤徙此繁衍成族,历代严守“重学重商”的儒式家风。汪氏后裔经过近300年的苦心经营,创建了这个承继徽派古建筑特色的古村落。

像祠堂这样的古建筑,村里一共有55座,均建于明末清初,各建筑之间的里巷村道全部用本地山上的青石铺彻而成,有3000余米。里巷村道青石铺缀,曲径通幽;公共建筑恢宏大气,民居小构细巧精美。充分体现了徽派建筑匠人高超的布局和工艺才能。

追溯大陈村的村歌文化,还得从“麻糍文化节”说起。

“麻糍文化节”俗称“老佛节”,是大陈村沿袭数百年的传统节庆日。每年农历十月十,秋收完成后,大伙儿聚在一起,载歌载舞,祭拜天地庆祝丰收。正是依托“麻糍文化节”,大陈的村歌文化逐渐形成,并在周边声名鹊起,成了当地的“全民合唱节”。

每到农历十月十,全体村民都要登台演出,而村民评选出来的“孝子贤孙”“十佳绿化示范户”“文明和谐家庭”,往往是舞台上最大的明星。周边很多外村人、外地人也慕名而来,与村民一起互动……

“村歌是一种文化,让村民心里踏实、愉悦。用现在 的 话 说 , 就 是 正 能量……”江山市旅游局局长毛舒锋对记者说。

当前,伴着城镇化和旅游业发展等前进的步伐,很多特色村庄、尤其是带有历史文化传承的村落在开发中发生着巨大变化。这些村庄更加美丽富足了,但不少村庄的发展中,却伴着“灵魂”的消逝——— 那些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美学和心灵秩序在悄然流失,村庄日渐“空壳”化、“居所”化……大陈村就曾一度为追求发展速度而开发过度,结果经济上去了,在全市名列前茅,但村里风气却大不如前,在精神文明方面甚至成了受人指摘的“后进村“。

“大陈村传承数百年的传统也曾面临消逝。”毛舒锋说,“但村歌文化的兴起,很大程度将村里的乡土传统保留传承下来了,也将村民的凝聚力保留下来了。”村文化礼堂的老大爷告诉记者,“大陈面”是村里秘传百年的美食,村歌讲的正是汪氏祖先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老大爷说,很多村民在唱歌时都眼噙泪水,因为歌里满满都是家的味道。

带着童真记忆的歌声,润泽了百姓的心田,村民浮躁的心得到了抚慰,大陈人不再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眼下,虽然人均收入只排在全市中游,但是村民的幸福指数却攀升到全市前列。

“历史文化村落不仅是历史留给当代的遗产,也应是当代留给未来的遗产。我们的生活,最离不开的,就是乡土的文化。”国内知名文化景区运营专家徐挺说。

江山市共有各类历史文化村落102个,其中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个,省级历史文化村(镇)2个。近年来,在这些村落的开发中,江山市将特色乡土文化的保护作为重中之重,编制了特色文化村发展与保护规划,力求“一村一韵”。同时,该市注意引导,加大投入,一直在为村民努力构建可以全民参与的文化平台。

以大陈村为例,村委会研究出资购买了音响等设备,组建了排舞队、坐唱班和合唱团,全体村民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一项或多项活动。在汪氏宗祠、萃文中学旧址分别建成大陈民俗文化展示馆、大陈名贤馆、大陈教育文化展示、大陈村幸福乡村创建成果展示馆;在汪氏宗祠前新开辟了5000多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新建了戏台、安装了LED显示屏、排练厅、音乐创作室、器乐室等。

在此基础上,江山市还在各村建设文化礼堂。目前,如大陈村及旁边早田坂村,新塘边镇日月村,贺村镇永兴坞村等该市特色村,都有了自己的文化礼堂,文化礼堂数量达到数十个。

依托村歌和文化礼堂,江山市充分发挥了农民的主体作用,把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自身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百姓心里更踏实了,生活自然更有滋味。采访中,大陈村村民汪长有说:“大家一起唱唱歌,能消除一天的疲劳,邻里关系也更融洽了,生活很充实。”

“一座礼堂,一条长廊,承载着我们文化梦想。一个家园,一种希望,赋予了我们前行力量。”出自村歌《文化礼堂之歌》的歌词,咏唱着江山农民的幸福生活,也咏唱着我们所有中华儿女的文化强国梦想……(古月)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