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黄岛区探索宜居宜业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之路

■近年来,黄岛区以推进乡村文明行动作为建设幸福美好新区的基础工程,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实施了“美丽乡村、美德乡村、富裕乡村、和谐乡村”四大建设,农村社区环境改换新颜,村民鼓起“钱袋子”的同时,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这样的成绩受到各方好评。

【强农业】

流转土地发展园区

加快农业升级转型,建立生态高效产业体系。全区流转耕地7.9万亩、林地10万亩,建成社区产业园区79个。

【美农村】

加大投入美化村容

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开展环境整治,目前已培植生态文明村(社区)668个,占全区村庄总数的79.4%。

【富农民】

物质精神双丰收

农民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读书学技术,健身扭秧歌等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晴天一身灰,下雨一脚泥”是滨海街道黄石坎社区居民对从前黄石坎的评价。晴天汽车驶过,卷起灰尘一路。下雨天一来,为了不让雨水灌进家,各家各户在家门前筑起“堤坝”,这样一来,邻居就遭了殃,纠纷也随之而来。可是如今的黄石坎社区是“门外不沾泥,进门换拖鞋”,一排排整齐的二层小楼伫立路旁,村里人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而且,它还成为了山东省适宜居住模范村和青岛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先进村。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黄岛区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改善村容

投资5.6亿元开展环境整治

“让我去城里住高楼我都不去。”家住黄石坎社区的居民王先生说。现在的黄石坎社区,是山东省适宜居住模范村和文明村庄、青岛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先进村庄和乡村文明行动示范社区,这一系列荣誉都是当初“困中求变”的结果,也是黄岛区深化农村改革,科学谋划经济发展,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为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黄岛区政府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启动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组织实施了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农业面污染源治理、路面硬化、环境绿化等工作。据黄岛区环保分局副局长王建辉介绍,2008年至今,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就已经争取省市资金投入219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460万元,列支区节能减排专项资金710万元,现已基本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建制镇“全覆盖”。仅2013年一年,黄岛区就争取中央、省及青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持项目79个,投资总额7.83亿元,实施了总投资5.6亿元的市容环境十大整治工程,进行了“黄岛区大干300天市容环境十大整治行动”,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截至目前,全区已培植达到黄岛区标准的生态文明村(社区)668个,占全区村庄总数的79.4%。

■升级农业

建现代农业园区,农民增收享成果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农村,要改善环境,更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可以暂时改善环境,但农民吃不上饭,还是会走上牺牲环境,向自然资源“要”饭吃的老路。为此,黄岛区加快推进农业升级转型,依托“两区共建”,以现代产业园区建设为突破口,建立生态高效产业体系,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模式、新路径,通过土地大流转、企业大参与、人口大集中、产业大集聚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前,全区已流转耕地面积7.9万亩、林地10万亩,共建成社区产业园区79个,其中达到区市级的现代农业园区33个,先后引进了港投集团、康达集团、联想集团、山东路桥等企业,促使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张家楼镇丁家寨村村民丁树国说:“我家里三亩多地都租给了一家蓝莓公司,每亩地每年1200元,我和老伴儿都在园区上班,一个月工资就两千多元。”2013年,首届“青岛国际蓝莓节暨中国国际蓝莓大会”成功举办,提升了蓝莓产业的影响力,也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农民真正享受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成果,自然也更愿意将这来之不易的成果保持下去。

■和谐民风

从前搭伙打牌,如今读书学技术

如果说黄岛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那么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也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

从前的时候,坐在路边摸黑拉呱,农闲时候搭伙打牌是不少农民最主要的娱乐休闲方式,而如今,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在社区服务中心读书学技术,在社区广场跳健身舞扭秧歌,新时期农民也有了新风貌。在胶河经济区后立柱村,及时的技术培训让农民懂了技术也长了知识,社区举办的书画笔友会也让男女老少体会到了文化的魅力,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改变了村民以酒会友、以牌会友的陋习。“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不单单是环境的改善,打造宜居宜业的新农村,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实现‘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才是最终目标。”黄岛区农工办副主任周垂伦表示。(张炜伟)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