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黄岛区启动文艺下乡,每年辅导文化队伍400多支、文艺骨干8000余人次

田间地头“种”出文化大舞台

12月28日一大早,黄岛区文广新局群文辅导团的工作人员就忙着组织黄岛区春光艺术团小品《双喜临门》的排练,筹备古装戏《姊妹易嫁》演出的各项事宜。2011年以来,黄岛区启动了文艺下乡辅导活动,目前已成为黄岛区一个特色文化惠民的品牌。一支支懂文化、重文化的群文辅导队伍每年下乡辅导各类文化队伍400多支、文艺骨干8000余人次,惠及群众近万人,在繁荣农村群众文化事业上发挥了引路人作用。

农闲时节变身文化忙季

一入冬,群文辅导团团长邵明群就忙了起来,“农闲时节正是农民聚在一起排练文艺节目的好时候,农村、社区文艺队伍创编小品、戏曲的愿望非常强烈。”他告诉记者,虽然基层文化创作的热情高涨,但受制于相关知识的欠缺,他们常常演的时候不知道怎么演,唱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唱。为此,黄岛区文广新局就专门创立了群文辅导团下乡为他们做文艺辅导。

黄岛区铁山镇街道东方红村的村民张相美就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文化下乡辅导的好处。“今年我们剧团排练了茂腔小戏《百善孝为先》,辅导队为我们改编了剧本,修整了唱腔,原来平平淡淡的戏,经他们一改,完全变了样,唱腔变得押韵有力。”作为鹤祥老年秧歌队的负责人,文艺辅导带给秧歌队的变化,让她打心眼里感到欣慰。

“我们走到哪儿,就把辅导培训带到哪儿,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引导农村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群文辅导团的崔培华告诉记者,“文艺辅导让他们唱主角、当明星,激发广大农民自身的文化活力。”

文艺辅导助乡土文化生根发芽

“农闲时凑一起唱唱戏,不仅自己舒坦,大家伙儿也高兴。”铁山镇街道东方红村村民张相美笑着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不能光打扑克,也应该有自己的民间娱乐。在东方红村,不仅妇女都走出来唱戏,男人们也都出来搭帮手,玩起了乐器,冬季忙文艺已经成了我们这边的传统。”

“民间团体只需要稍微扶持一下,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文艺辅导实际上就起到了一个‘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群文辅导团团长邵明群说,群文辅导团不是送文化下乡,而是直接“种”文化,让小品、戏曲的创作热情在民间“发芽”,让文化在基层“生根”。

“百姓的舞台要交给百姓,让百姓当主角,变送文化为‘种’文化。”黄岛区文广新局社文科负责人薛恺表示,文化下乡辅导就是帮助乡土文化“生根发芽”,植根基层,成为“接地气”的文化大餐。“只有民间剧团火起来了,把群众身边的事儿、生活中的事儿搬上舞台,老百姓才愿意看,基层文化才有影响力。”薛恺说。

“小阵地”撬动文艺“大广场”

如今,作为黄岛区文广新局一项文化惠民的服务品牌,每到冬季,村里、社区里的群众就开始盼着群文辅导团的到来,希望通过辅导团的指导让自己的作品提升一格,“区里每年都有‘小品、小戏曲’优秀作品展演,好的作品就能登上舞台,去年我就拿了个奖呢。这不盼着今年也能上个舞台呢。”村民宋继美告诉记者。

“你花钱请明星、专业剧团来,他们演完就走了,我们是要留下一支永不撤退的队伍,搭建一个永不撤销的文艺大广场。”邵明群说,文艺辅导就是帮助村民走上属于自己的舞台。

据介绍,自今年11月份进行冬季下乡辅导以来,群文辅导团已辅导了9个小剧团,编排了12个节目。如今剧团已走遍了海青、珠山街道、珠海街道、铁山、宝山、泊里、大村等30多个村、社区的30多个民间艺术团体,内容涵盖小品小戏编排、舞蹈、秧歌、戏剧、打击乐等各个方面。许多接受辅导的业余剧团在农闲时节和节庆日组织到各乡镇和村庄巡演,每年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成为基层文化的“主力军”。(李玥 刘敏 程遥)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