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海岸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庭院式农业经济建立示范村159个,其中2个为全国示范村

现代农业好“钱”景外出劳动力纷还乡

近年来,西海岸农村本地劳动力流失日益严重,特别是青年劳动力大都选择进城务工,导致出现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矛盾和后继乏人的难题。为解决这一系列矛盾和难题,黄岛区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庭院式农业经济,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促使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不仅帮助了留守农民就业,还吸引了不少外出打工者返乡发展现代农业,走上了致富路。

12月23日,记者从西海岸农业部门了解到,截至目前,西海岸“一村一品”示范村(社区)达159个,其中,张家楼镇丁家寨村和王台镇东漕汶村还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留守农民变身产业工人

黄岛区张家楼镇丁家寨村是远近闻名的蓝莓专业村,村里几乎所有农民都从事着与蓝莓有关的工作。

“没有蓝莓,就没有今天的丁家寨村。”丁家寨村支部书记王玉兰兴奋地告诉记者,随着2006年蓝莓在张家楼镇开枝散叶,蓝莓产业

规模不断扩大,丁家寨村建成了1600平米的蓝莓产业社区中心,通过搭建社区平台服务农村居民、推动产业发展,以蓝莓组培育苗、栽植和深加工为主导产业,栽植蓝莓6200亩,建成蓝莓大棚1800个、千亩蓝莓精品园5处、育苗基地2个、蓝莓深加工基地1处。“这样,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种自己的地,挣公司的钱,再也不用离家去大城市务工。”王玉兰告诉记者,凭借蓝莓产业的优势带动,留守的村民们已告别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摇身变成蓝莓产业工人。就在前不久,丁家寨村还因此荣获了农业部第三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蓝莓不光让丁家寨村农民致了富,还渐渐让张家楼镇成为“蓝莓之乡”。如今,张家楼镇蓝莓产业已经形成一条完整产业链,以万亩蓝莓产业园为核心,蓝莓育苗、蓝莓系列产品精深加工和体验型旅游等蓝莓产业链条联动发展。该镇宣传统战委员张丽说:“现在镇上蓝莓种植规模已突破2万亩,蓝莓育苗能力达到每年3000万株,深加工能力达到每年3万吨。”

进城打工者返乡就业

像丁家寨这样的农业专业村在西海岸并不少见。近年来,西海岸农业部门着力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庭院式农业经济,在保证了留守农民收入大幅提升的同时,还吸引了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务农”。“蓝莓企业进驻农村,改变了农民传统的靠天吃饭的生活方式,收入水平也得到明显提高。而进城打工的各种高成本却让外出打工的劳动力望而生畏,已经出现了回流的情况。”张丽说,如今,该镇从事蓝莓产业的当地打工农民已增至5000余人,打工收入近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491元,同比增长19.7%。

有“扫帚村”之称的泊里镇西红石村80%以上农户依靠扎编扫帚增收致富。据了解,该村扫帚年产量51万把,销售收入750万元,户均纯收入44000元。“扫帚村”成了泊里镇十佳“一村一品”示范村之一。

与蓝莓村、“扫帚村”相似,大场镇前老窝村形成了以樱花苗木种植为主导产业的村集体经济,村民几乎家家栽种樱花苗木,原有耕地1200余亩,只有50亩左右留种粮食作物。“每亩苗木年收入一万多元,比进城打工赚得多。”该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杜翔说,2008年左右,村里大多数年轻人都选择去外地打工或到城里做生意,留守的劳动力最年轻的也有45岁,随着樱花苗木种植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好,大量年轻人回乡栽树。

强化品牌,让农业也能致富

像丁家寨、西红石村、老窝村这样的“一品一村”示范村,目前西海岸已有159个,其中除张家楼镇丁家寨村外,王台镇东漕汶村也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然而,西海岸农业部门在调研“一村一品”发展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问题主要集中在农业农村内部。

西海岸农业部门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满足现状,小富即安,创业致富的意愿和能力不足;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主要是老年人和妇女,发展现代农业任重道远;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加之基层干部自身致富能力不强,组织带动群众致富的意愿不足,农村发展后劲不足。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西海岸农业部门的解决办法就是走品牌化的道路。据了解,近年来,黄岛区委农工办主抓示范园区建设,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以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推动特色农业向规模化、设施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同时,还注重农业品牌培育,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重点打造一批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业品牌。此外,西海岸农业部门还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农业经营管理水平,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合作社自办或参股农产品加工企业,有效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和农业生产经营效益。 (荆鹏飞 郑德亮)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