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天价公考培训班靠谱吗?

[4-5版]

在机关事业单位招考的“旺季”,“培训得怎么样”成了考试大军们的见面问候语。报了公考培训班就能通过考试吗?“馅饼”还是“陷阱”,大家各执一词,有人培训多次也不过关,有人则不用培训照样以高分通过。

面对五花八门、传言满天飞的公考培训,站在动辄几千上万元的培训门槛前,参加还是不参加,成了一个令众多考生纠结的难题。

公考培训炙手可热

据了解,黄岛区和开发区目前还没有正规的公考培训机构,中公教育、华图教育、知满天教育等这些为广大考生耳熟能详的培训机构都在市区,考生大都跑到市区去参加培训。虽然路途有些遥远,但是隧道和大桥都阻挡不了公考大军的参训热情。

在记者调查的十名上班族公考生中,有八名都参加过公考培训,其中五名参加过不止一次的公考培训。在市区某小学的公考省考考场外,考生小李告诉记者,自己最开始并没打算报什么培训班,但是看到身边一起考公务员的朋友都在打听培训的事,于是就坐不住了,预订了面试培训班,一旦笔试通过马上去培训。“有没有效果我不知道,如果不去培训很可能面试时处于下风,算给自己吃一颗定心丸吧!”小李的话说出了不少考生的心声。

在考场外,记者看到,考试结束的铃声尚未响起,门外发放培训宣传单的人员就早早挤在门口最有利的位置,等着向出来的考生手里塞传单。

雪花般纷飞的传单上,各个考试机构各显身手,极尽“鼓吹”之能事。有的以事实作论据,声称通过率90%以上,有的在名师上作文章,打着各个大学、研究机构顶级名师甚至面试考官的名义招揽生源。

此外,培训班的宣传遍及各个角落,小区楼道里,大学宣传栏上,文化场所的墙壁上,公考培训的宣传随处可见,显露出公考培训的热度。

面试培训扎堆

往往笔试成绩还未发布,就有不少人开始着手报名面试培训班了。不少培训机构表示,笔试过后面试培训的咨询电话就接连不断,“要求面试培训的都扎堆”。

李娜是开发区某事业单位的职工,她参加了今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自我感觉还不错,去年差十分没有进面试,今年考试过程比较顺利,通过的可能性较大。记者和她一起来到培训机构,咨询收费标准。工作人员介绍,面试培训分协议班、保过班、封闭班等,最低6000多,最高的要16000多,培训时间一般为7天。李娜说,她以前没有经历过这样的面试,必须来接受一下培训,最终选择了封闭培训班。

对于培训内容,一名培训讲师介绍,除了基本礼仪和技巧,近期热点都是他们面试培训的内容,“比如说前一段时间的十八大,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全国范围内的雾霾天气,两会期间的光盘行动等,都是大家必须要去关注的。”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部分考生认为在模拟考试的环境下培训面试,确实有一定作用。有过一次面试失败经验的小刘告诉记者,他自己基础非常扎实,因此并未参加任何培训,去年的公考果然以高分顺利通过了笔试,不料在面试时,一上场就出现了紧张的情绪,平时下笔如有神的他,在面试考官的“围观”下,竟然不能顺利地说出一句完整的话来,最后惨败而归。吸取失败的教训,小刘参加了第二年的省考面试培训,“直到培训时我才知道,上次失败的原因,不只是情绪上紧张,还有很多地方不足,比如服装、礼仪、回答问题的模式等等。”

在校学生较冷静

在公考的大军中,有一部分是在校大学生。相对于上班族,在校生在公考培训方面普遍较为冷静。

一方面是出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培训费太贵了,我们根本就负担不起”,大学开始备考的小刘告诉记者,“去年我们三个人在校外租了套房子,互相督促,遇到问题就讨论。”结果三人均考出了可喜的成绩,分别以较高的分数考上了济南、临沂的职位。

在采访中也有不少同学对于公务员考试并没有把握,认为公务员考试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大多抱着试试看以及锻炼自己的心态参加考试,因此并不花费那么大成本培训。

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记者在某培训机构传单上看到,“考官坐阵,保证通过率100%,协议培训,无效退款……”对此,大三学生小刘打开青岛市人事政务网,指着招考简章对记者说:“你看公务员考试主管部门并不指定考试教材和辅导用书,不举办也不授权或委托任何机构举办考试辅导培训班。按照公务员考试录用的有关规定,从事命题、阅卷等工作的人员不准参加任何形式的考试辅导。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公务员管理机构、公务员考试命题组等名义举办辅导班、辅导网站或发行出版物、上网卡等,那些培训机构所谓面试考官、名师任教等都是不可信的,说不定还不如我自己研究。”

天价培训不靠谱

从前几年的“保过班”,到现在的“协议班”,这些不同的名号无非就是为天价培训做一个美丽包装。

记者咨询了几家提供协议培训的机构。一家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所谓协议班就是前几年的保过班。考生报班时需跟培训机构签订协议,笔试过关协议班,价格是10000元,考不过退6000元,共153学时,涵盖9天的封闭特训班和7天的考前强化集训营。笔试加面试的协议班,153+72学时,收费是12800元,笔试不过退9000元,面试不过退7000元。

当记者询问如何保证考试必过时,工作人员说,培训班为考生配备的辅导老师都有着丰富的公考命题和阅卷经验,往年押题的成功率在20%以上。

不过真要退款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小秦去年参加国家公务员笔试,以第三名的成绩进入面试,十分珍惜这次机会的他,花1万元报了一个面试协议班,可是结果却令人失望。

小秦告诉记者,培训过程五天六夜,全程封闭。培训内容大体分三部分,一部分是面试礼仪,该怎么走,怎么做,穿什么衣服等;第二部分是培训胆量和自信;第三部分是讲命题趋势、热点,答题的技巧。“可面试的时候发现,这几天学习的东西一点没用上。”

根据协议,培训机构应该退给小秦8000元钱,但一个周过去了,钱还没返回来。“退款是有要求的,考生必须修满课时,还要参加课后辅导,由于没有按时上课而考不过,就有可能不按规定退款。”小秦去询问时才知道,根据辅导老师记录,他因为迟到一次,而不能退得到退款。“即便给我们退钱,培训班还是稳赚不赔的。”小秦说,扣除的2000元足以支付住宿费和用餐费,培训班没有什么成本。

培训不是每个人的菜

“高烧”不退的公考培训,果真就是万能神器吗?实际上,参加公务员培训是一场“集训”,不见得所有考生都能吃得消。一名参加过了集训的考生小赵向记者表示。“我本来就属于接受较慢的类型,而老师为了完成进度,讲课速度飞快,上一题还没有弄明白下一个题就开始了。”考生小赵在九天的集训中败下阵来来,“早知道这样还不如自己在家里慢慢学。”小赵对自己4000块钱的学费很是心疼。“我考上公务员,跟培训没有太大关系,还是靠平时的练习和基础。”已经通过公务员考试并顺利在某单位任职的小毕直言,“妈妈很着急,每次都先把钱交上,再逼着我去参加培训。这些培训无非就是培训基本的做题技巧,高考的时候都练过了。”为了应付父母,她每次都去上课,虽然基本上听不进去。

记者还采访了一家教育集团的开发区分校,工作人员表示除了班级授课外,考生还可以通过网络课堂学习,只要付不足千元的培训费,就可以无限制地在网络上听老师的培训课。“没有一定能考上的,说保过班的都是忽悠,谁也不敢说100%过关。”这名工作人员称,即使老师讲课好,最终结果还是受到学生的勤奋、理解能力以及现场发挥情况的影响。

选择培训多咨询

面对名目繁多的“冲刺班”、“协议班”、“封闭班”等让人眼花缭乱的名号,有人说是馅饼,也有人认为那不过是吃钱的陷阱。一名有着多次培训经验的考生告诉记者,对于首次参加公务员培训的考生来说,交费前要多咨询一下,确定自己适合哪个培训班,再做定夺,“盲目的报班就是浪费钱而已”。

记者在咨询本地考生较为熟知的某公考培训机构时得知,备考分为应知必会、弱项提高、快速提分、冲刺预测四大阶段。该机构针对不同水平的考生,量体裁衣,提供多样化课程,使得四阶段专项精品辅导课程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能让所有考生在最短时间找到最合适自己的辅导课程,费用则从一千多元到万元以上不等。“价格不同培训的内容不同,效果也肯定不一样,封闭班较贵,考试前一周上课,主要是实战模拟和试题预测,肯定效果是最好的,我们的预测率能达到30%。”某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深度班、精品班等前面几种属于常规性基础加强班,而考试临近报冲刺班最为有效,尤其是面试之前的排练还是非常有效的。“公考”培训并非适合任何人、任何职位,效果也因人而异,毕竟每个人原本的水平各有差异。采访中,一名大学的教育学专家则认为,参加培训其实有利有弊。

通过这些年答题情况看,有些辅导班严重干扰了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所谓辅导班提供的万能模板禁锢了一部分学生的思想,导致考生过分注重套路反而限制自己的发挥,培训过的学生答题看起来没什么错误,但是给别人感觉的就像机器加工的一样越来越模式化,面试分数自然不会高。考生必须知道套路,也要懂得打破套路,这个度要拿捏好,才有可能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千万不要被培训班模式化教学培养成为“千人一面”的考生,从而磨灭了自己的闪光点。 (张新勇)

相关链接

面试小技巧

1、准备时要注意放松心态,如果排序较后,可以闭目养神,养精蓄锐,在考前十分钟调整全身状态,使自己的状态在入场时达到最佳。

2、进入考场前要先敲门,听到请进后推门进入考场。

3、进入考场走两步,会看到评委和其他人员在室内一侧,而你的面前有一桌一椅,请在桌旁站定。然后向各位评委鞠躬,报出自己的面试顺序号(注:万不可说出自己的考号和姓名,这样会被取消考试资格,直接请出场)。

4、回答问题时,要口齿清楚,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这样会给考官良好的印象。注意加强对时间的掌控,不要超时。另外,如果是多道题集中回答,则要注意扬长避短,对自己拿手的题可以多说一会儿,对自己拿不准的要少说一点,但不要相差太多。

5、作答完毕后,主考官会让你退场,请你离开考桌,立正鞠躬,然后退场。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