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灰色童谣”掀怀旧潮

“人之初,性本善,不做作业是好汉。老师问你怎么办,拿着刀,背着干。打不过怎么办?打不过找奥特曼。”这些经过改编,被孩子们用来调侃、抒发某种情绪的诗词、儿歌,被称为“灰色童谣”。近日,一则关于“灰色童谣”的微博在网络上迅速爆红。微博中收罗的32条经过改编的顺口溜、诗歌,大多为恶搞、调侃甚至攻击性语言的内容。

想起童年旧时光

回帖中,大多数网友称这些“灰色童谣”很怀旧,让自己想到了童年的旧时光。网友“高雅06835”说:“太牛了,一下子回到小时候了。”不少人还纷纷跟帖,写出自己童年时流行过的童谣。

评论中,只有极少数网友对这种“灰色童谣”表示了不认可,网友“FionC”就说:“这样的旧潮,怀不了。骂妈妈的,不管人家妈、自己妈,都不对。”另有一部分网友认为,对待这种文化,以一种轻松的态度即可,“不用抑制,不用反对,也不提倡”。

它不是“洪水猛兽”

对于“灰色童谣”的改编和传播,有教师认为,要尊重传统文化,不要把“恶俗”当“幽默”,但也不必把这种现象当作“洪水猛兽”,这只是孩子们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

同时,不少教师表示,灰色童谣的盛行也体现了现在儿童歌谣的缺失。另外,由于媒体、网络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孩子们了解信息的途径增多,很多孩子是通过网络了解恶搞文化。对于灰色童谣,关键是老师和家长如何去引导孩子,加强对孩子阅读习惯、欣赏能力的培养。

孩子的情感宣泄

心理专家认为,“灰色童谣”是孩子内心状态的一种反映,有一定功能性,可以缓解孩子压力,处理一些内在冲突。

从内容来说,“灰色童谣”中有些涉及粗口的,是孩子通过这种带点诙谐的方式来调侃自己的生活。之所以传播这么广,是因为孩子们大量的时间花在学习上,很多学校减少音乐课、美术课,孩子的能量没法正常宣泄,就选择另外一种方式。孩子内心的“坏”也需要表达,因为被限制,所以表达出来有一种“快感”。当灰色童谣被老师、家长禁止,孩子们在私下流传得反而更强。

专家提醒家长,这种现象不需要太在意,可把这些当作了解孩子的渠道,甚至可以“利用”起来,进行正确引导。 《渤海早报》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