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拖动滚动条浏览本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一样的春节 不一样的过法

春节期间,我区公交车只在运营时间上稍作调整,并未停运。公交司机们放弃休假,坚守工作岗位,确保春节期间市民安全、顺畅出行。除夕当天,青岛交运温馨巴士有限公司的值班司机们一起贴福字、挂灯笼,在岗位上度过蛇年春节。图为该公司值班司机们在单位一起吃水饺。 (毕海虹 毕蕾)

电子爆竹辞旧岁

“爆竹声中辞旧岁”,这句老话在蛇年春节有了新意。今年春节,为保护环境减少雾霾天气出现,许多市民表示:为了健康,今年不放炮。这一举动使不少鞭炮摊销量比往年减少了八九成。

春节前后是一年中鞭炮销售最高峰,记者来到张家楼镇路边的一个鞭炮销售点守候了一个小时,只看到两三位顾客。卖鞭炮的王芬效已经连续做了10年鞭炮生意:“往年这个时候,一天销售额怎么也得两三千块,但今年卖四五百块钱就不错了……”王芬效告诉记者,今年过年放炮的人比往年少了差不多30%。“以往家里过年都得买几挂上万响的,今年空气这么不好,放两挂1000响的就得了。”前来买鞭炮的市民张先生说。

不仅如此,以往每年周围的商家、企业春节前后都会放“封门炮”和“开门炮”,而今年很多单位都注意了环保节约。吴女士是一家进出口公司的经理,以往每年都在过年时候放几挂鞭炮祈福来年生意红火,但今年不再放炮了。“以前过年我们开业都得放十多挂鞭炮,今年看这雾霾天气也挺严重的,别的商家放得也少了,我们也不放了。”吴女士介绍说。

买炮放炮的人少了,春节会不会少了“年味儿”呢?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网上“电子鞭炮”正悄然走红……在开发区庐山小区,30多位居民别出心裁地用手机录制了电子鞭炮。只要一按手机的播放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立即营造出喜庆的年味儿,但却看不到一点残屑和烟雾。“年前的雾霾天气给人们一个教训,大伙就想过一个不一样的春节,你看这个声音多像真炮的声音,也是热热闹闹的,比外面买的那个炮也不逊色,而且过年的效果也达到了,空气也很新鲜,健健康康地过春节,大伙的环保意识都比以前增强了。”小区居民李泽昆得意地说。

据环卫部门介绍,今年春节,炮仗皮清扫量比去年同期明显减少。初一凌晨,记者在海青镇小店子村度除夕,往年喧天的鞭炮声在今年却并没有听到,整个村庄只有零星几点鞭炮声。

(李亮 苗壮)

过年不忘忙充电

看春晚吃饺子,穿新衣放鞭炮,走亲访友,是大多数人过年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在济南读法学的大二学生张登轩来说,蛇年春节不仅让他感受到新黄岛的新气象,自己的春节假期也要过的有意义。“这次放假回家,家乡胶南变成了黄岛,这是让我感觉变化最大的。”张登轩说,“今年春节,感觉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清新美丽,特别是放鞭炮的少了,马路边的商店门头都统一规划,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除了感受到这些新气象,这个春节,张登轩也有自己的假期打算。“春节除了走亲访友去拜年,我自己打算坐上新开通的公交车,到泊里、王台和开发区,看一看半年来新黄岛的变化,写点城市发展笔记。再就是宅在家里学习,提前准备司法考试。”

记者了解到,张登轩平时也是个运动健将,春节假期里,学习之余也经常会到球场上去挥洒汗水,放松自己。“过年吃得营养过剩,多运动能让自己健健康康过大年。”

(赵亮)

四世同堂过大年

作为一名记者,虽离老家并不远,但是因为工作原因,却不能经常地跟父母妻儿团聚。

腊月二十九一早,我们一家三口早早地起床,带着年货和急切的心回家。九个多月的儿子十分欢喜,兴奋地迎来他人生中第一个春节。平时不到一个小时的路程因为心情迫切也显得格外漫长了。到家已近中午,父母早已经准备好了饭菜,年近九十的爷爷见了自己的重孙子格外欢心。爷爷在去年做了两次手术,父亲也因为腰椎的原因刚做了手术,母亲一个人又要照顾爷爷又要照顾父亲,还要忙着照看地里的农活,很是辛苦。吃饭时,爷爷一直在慈爱看着边吃边玩的小家伙,手小心翼翼地护着他。下午,大爷和叔叔两家也赶到了,大家一起喜气洋洋地准备年夜饭。饭桌上,老爷子说:“全家人团聚在一起比什么都好!”

初一早上我们一家六口拍了张全家福,父母又忙碌了一年,我多么希望此时的幸福能将他们脸上的皱纹填平,让他们能够永远地健康幸福。爷爷坐在轮椅上抱着不安分的小家伙。儿子二十五六斤,爷爷抱起来很吃力,在他眼里,怀里抱着的就是延续,更是希望。 (王培珂)

春节,你相亲了吗?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春节是一个值得期盼的日子,但在“剩男剩女”的眼中,“过年恐归”已成为其对待春节的普遍心态。“春节,你相亲了吗”这句话也成为朋友之间的问候语。

“盼春节,又怕春节!”说起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28岁的张先生这样评价。“我在青岛工作,平时太忙很少回家,本想借春节好好休息,没想到每天都被母亲安排相亲。”张先生在青岛一家留学中介工作,说起这次春节假期,他有些无奈,早在春节前一个月,父母就已经为他联系了好几位相亲对象,就等春节假期挨个见一面。他的QQ签名为“不是在相亲,就是在去相亲的路上”。

每次相完亲回到家,家人都急切地向张先生打探“战绩”。“见我一摇头,妈妈总会长叹一声。”张先生无奈地说。面对屡战屡败的结果,他自己倒显得很淡定。他说,在传统观念中,自己虽然已到婚嫁年龄,但毕竟爱情不是买菜,要慎重行事,坚信会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人。

(董梅雪 刘腾)

不“蒸馍馍” 订“馍馍”

我的家乡郓城是水浒故事的发源地,素有“梁山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之说。郓城始建于春秋,历经朝代变换,多为县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当之无愧的千年古县。古老的家乡有许多古老的年俗,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年俗也在渐渐的演变,烙上了新时代的鲜明烙印,其中“蒸馍馍”变为“订馍馍”,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转变。

按照郓城本地的传统,每年的腊月二十六是家家户户馒头飘香的日子,老乡们从腊月二十六就正式开始“蒸馍馍”,争奇斗艳的花糕,赛着甜的粘豆包,比着香的菜肉包……这些面食一要以祭祀天地祖先,二是要待客一直到正月十六。而今年这个时候最忙的却是馒头店。馒头店的老乡说,这两年生意越来越好,刚进入腊月开始就有人预定馒头,今年又雇了三个人,即使这样看样子还要忙到腊月二十九。“现在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蒸馍馍了,去馒头店订做一是没那么累了,二是挤出时间来算算账。”家里大哥开了一个木材加工厂,到了年关也要做做盘点:今年净挣多少,明年还可以再加几个人,再上个什么机器。大哥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三轮车换成了大面包,大瓦房也重新装修得漂漂亮亮。

我大哥并不是村里的特例,我们村是一个小村,总共才500余户人家,却有了大大小小的木材加工厂、编织厂、养殖厂二十多个。我的老乡们不再看天吃饭,靠经济头脑吃饭成了越来越多人的新谋生方式。 (张新勇)

春节期间,我区各旅游景点内游人如织,孩子已然成为“主角”,构成了一幅别样的节日风景。双珠公园内,孩子们在聚精会神地作画,用她们独特的视角和画笔勾勒出了一幅幅充满童真稚趣的沙画,描绘她们眼中那五彩缤纷、热闹非凡的春节;张家楼镇清闲庄园滑雪场内,孩子们在白雪皑皑的雪地上自由驰骋,无论是滑雪初学者的“冰雪小精灵训练”,还是滑雪爱好者惊险刺激的“勇敢者游戏”,都让孩子们体验到了童话般的世界。

(张力 张鹏 董梅雪)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