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特色农业:引领农业发展新方向

近年来,我区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张家楼镇的蓝莓,六汪镇的土豆,宝山镇的苹果,胶河经济区的白菜等,一批特色农业品牌引领了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品牌树立导向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对于发展特色农业来讲,只有做到了与众不同才能“贵”起来。

身为北方最大的蓝莓产业化种植基地,张家楼镇的蓝莓曾卖出二百多元一斤,然而,6年前的张家楼镇还是一个以传统农业和外出务工为主的乡镇。“那时我们家的主要经济来源是老伴打工挣来的,家里有个小孩上学,日子过得很紧巴。”张家楼镇丁家寨村村民丁素芳告诉记者。如今,张家楼镇的蓝莓年产值达数十万元,一对五六十岁的夫妇年纯收入都能达到3万元。“胶南蓝莓”也已顺利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定,成为叫响全国的特色产品。

不仅如此,该镇还采用扦插方式,将茶树进行无性系繁育获得成功,目前已经建成青岛市最大的无性系茶叶繁殖基地。

规模占据先机

提起大场镇,水果萝卜可谓家喻户晓。“来尝尝我们大场镇的水果萝卜,甘甜脆爽。”一位正在地窖里的老农笑着递给记者一个萝卜,“冬天萝卜放到地窖里,既能避免被冻坏,营养、水分还不易流失。”由于口感好,大场镇的萝卜早已销售一空,但价格却是普通萝卜的数倍。目前,大场镇共发展有机水果萝卜基地1000余亩,仅水果萝卜一项,每年就为大场镇带来了近400万元的产值。

同时,大场镇还培育了有机马铃薯基地600余亩、有机甘薯基地1000余亩、无公害草莓基地3600余亩。一个个蔬菜基地的建立,成就了大场镇“蔬菜大镇”的美称。“散兵”成了“集团军”,规模化的发展提高了大场镇蔬菜的竞争力。

截至目前,大场镇共发展蔬菜种植面积5万余亩,并建成了15000余亩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成为了我区的“菜篮子、粮仓”。

科技增强后劲

“这些就是种植草莓的大棚。”路过大场镇胜水西北村时,一排排冬暖式大棚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村支书陈承民走进大棚指着地膜下的一条条水管说:“这些都是滴灌水管,有了它,省水、省时还省力。”

为了提高大棚利用率,胜水西北村还实现了套种。“草莓收获后,我们就在大棚里种植芸豆,卖芸豆的钱足够大棚一年的支出,卖草莓的钱是纯利润,去年一个棚收入就近4万元!”45岁村民王秀花乐呵呵地说。

目前,胜水西北村的冬暖式大棚已经全都实现了滴水灌溉和套种,今年绝大部分大棚还安装了自动卷帘机。

科学种植让农民尝到了甜头。在胜水西北村,像王秀花这样的种植户就有230余户,建有冬暖式大棚80余个。2012年,仅草莓一项全村收入近200万元。今年计划发展冬暖式大棚150亩约100个,真正让科技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助推器。

特色农业“破茧成蝶”

“我们提供的只是初级原料,想创出自己的品牌,还需走深加工道路,只有这样,路才会越走越宽。”一家土豆收购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近年来,为解决此类问题,我区大力招商引资,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备受种植大镇青睐。各级政府除了给予农民一定的资金、技术支持外,还帮助农民拓宽销售渠道。如今,张家楼镇有了沃林蓝莓企业,大场镇有了盛客隆农业项目,海青镇有了蕈源农业项目,宝山镇有了天元农业项目,藏南镇有了隆辉农业项目……

独特的品种、优越的气候条件、规范的种植方法,再加上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多元化的销售渠道,我区的特色农业正在向品牌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丁大千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