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春节礼俗及其文化精神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其起源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新春贺岁围绕祭祖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热闹喜庆气氛浓郁,内容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

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春节向来颇受关注,关于它的研究成果也很丰富,有的描述其过程,有的介绍其礼仪,有的探讨其影响,角度不同,内容多样。这些都为人们更全面地了解春节扩展了视野、提供了帮助。然而,春节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它是如何演变的?我们应如何把握其文化精神?这些问题仍然有待深入探讨。

“春节”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扬雄撰、晋代范望注的《太玄经》卷一之《差》的注文中。其略云:行属于火,谓之差者,立春节……当然,《太玄经》所谓“春节”还不是我们今天作为一年开始的正月初一,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个节气。由于这个节气标志着阳气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转折,古人对其特别重视,而后逐渐延展开来,形成了系统的历法礼仪。

关于“月正”问题,史上有不同描述。汉代孔安国传、唐代孔颖达疏的《尚书注疏》卷三记载了三国时期王肃的看法:“殷周改正,易民视听,自夏已上,皆以建寅为正。”意思是讲,殷、周改了历法,只是为了让人们一新耳目,其实在夏朝以前都以正月建寅。王肃所谓夏朝以前,到底可以推到什么时代?孔颖达等经学家们推到了尧舜;但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有言:黄帝乃“顺天地之纪”,《史记正义》进一步说“顺天地阴阳四时之纪”。根据《尚书·洪范》的解释,“历数”就是历法,具体而言即推算岁时节气的次序。如何推算?从现有史料看,也就是通过天干、地支的组合,来标识年月日时。张守节《史记正义》上称,“黄帝受神 ,命大挠造甲子,容成造历”。由此可见,以天干、地支为组合元素的历法模式产生于黄帝时代是有案可稽的。既然如此,也就有了每年的“元日”或“岁旦”。尽管今天我们难于知晓黄帝时期如何命名岁首,但那个时代创造的历法模式却为后来的春节礼俗奠定了基础。

关于春节的礼俗,无论是经典文献,还是地方志书,都有大量记载。如《吕氏春秋》卷一《孟春纪》称: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无有不当。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以初为常。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于保介之御间;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大夫九推。反执爵于太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

如何看待春节礼俗?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会有不同的认知。当我们回溯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古老的春节礼俗不仅经过了漫长历程,而且蕴含着深邃的文化精神,这些文化精神对于当代社会的人格完善、国家治理等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方面:

感恩。远古时代,天子为什么要率领百官到郊外去祭拜天地?因为天地生养万物,万物就是衣食父母,人通过汲取万物滋养而生存,这是根本所在。《吕氏春秋·本生》说:“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意思是讲:天子的所有行动都是为了保全天生的各种存在物,包括动物、植物。从这个角度看,上古时期的岁旦郊祭,既是天子为天下作出表率,像儿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那样报答天地的恩情,实际上也是保护生态的一种宣示,更是一种符号象征。

祈福。从生存角度讲,平安健康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我们的先民对此不仅有足够的认识,而且付诸行动。《吕氏春秋》所讲的“无失经纪,以初为常”,就是要通过观察,了解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四季变化的节奏,以便有所遵循,从而平安而健康地生活。燃爆竹、置桃符、画门神、贴春联等习俗,也是人们对平安健康、幸福生活渴望的继续。

反省。自上古所形成的祭祀礼俗,伴随着先民们的自我反省。古人在祭祀的时候,要检讨以往的行为,若有过失,就得纠正,上自天子,下至百姓,都是如此。例如《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说,司命灶君“普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日,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意思是说:灶王时刻监察一家命口的善恶举动,故而祭灶就是要懂得忏悔,明白是非功过,多做好事,不做坏事。这在当代仍然具有借鉴和教育意义。石 窗

■相关链接

春节不可不知的习俗由来

春节走亲戚

传说年兽是民间的恶兽,会吃人破坏庄稼,通常会为了保护家园集结全村人的力量一起把年兽赶走。赶走年兽后人们会去看看自己的亲戚有没有被年兽伤害,如果没事就报平安,同时也为大家能赶走年兽而庆祝。走亲戚、串门是各地过年习俗,也是过年主要内容之一,规矩多,历时长,几乎贯穿了整个春节也为大家发泄一年来的怨气和庆祝一年来的收获。有说法初一之前称为拜早年,十六以后称为拜晚年,二月初二“送年”后就结束这一活动。拜年极有讲究,各地也各不相同:要求先长辈,后平辈;先近邻,后远亲。但是无论是哪种说法,在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一起庆祝。

春节为什么要给压岁钱

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和“祟”同音,当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压住祸祟,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最早的压岁钱出现在汉代,也称为厌胜钱,当时的压岁钱是一种币状辟邪品,有的正面有文字吉祥语,背面各种寓意吉祥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麒麟等等。过年的时候压岁钱是由家长用红纸或红包包住给孩子的钱。另外压岁钱可以当面给小孩,也可以在除夕夜偷偷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到春节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出孩童们在春节期间对压岁钱的期待,以及他们用压岁钱买小物件的欢喜心情。

春节为什么要贴福字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在屋门、门楣、盆栽等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寓意幸福、福气、福运等,这是民间由来已久的习俗也是家家户户对美好未来的一种向往和祈祷。更有把“福”字倒贴,取读音“福”到(倒)了,更体现了民间对“福”的向往和祝愿。

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

关于放鞭炮的传说则是关于驱赶恶兽“年”,因为“年”每年除夕都会到村子伤害村民牲畜,为了躲避其伤害,人们都会在除夕当天宰杀猪羊供奉它,让它饱腹不再伤害人畜和毁坏庄稼。有一年村民忘了供奉,“年”则到村里大肆破坏撒野,人们躲避的时候发现有一处竹楼起火,并烧得“噼噼啪啪”,吓得“年”逃回森林,于是每年村民都在正月烧鞭炮把“年”吓走,慢慢的也就变成了习俗流传下来了。

春节为什么要贴春联

贴春联的传说和恶兽“年”也是有关的,据说“年”害怕红色,人们便在门的两旁贴上一对红纸,吓跑“年”,让它不再踏足村里,由此过年贴对联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变成了闹春节的一大特色。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门两旁贴上大红春联,增添了春节红红火火喜庆的气氛和春节的喜悦。春联上的话更是表达了家家户户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寄托了家家户户诚挚的祝福和希望。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