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拖动滚动条浏览本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道德之花香溢新区 好人善举引领风尚

新区2018年度“十大道德模范”“十件文明好事”揭晓

十大道德模范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一个道德模范就是一个标杆,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他们是普通的、平凡的,却用执着与爱心演绎着动人的故事,有如条条水波潋滟、不断向前涌动的小溪,最终汇成爱心的大河,使千万颗心灵变得湿润而温暖,也推动社会向着正义与良知不断迈进。让我们一起赞美他们,歌颂他们,记载他们,让他们成为我们的楷模,成为这个城市的精神印记。

助人为乐

孙伟强,小雨点公益负责人,10年多来带领团队常年开展公益项目30多个,组织活动1200余场次,受益6万余人次,其本人和团队获评全省最美志愿者、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等称号。

陈云姣,真情巴士18路驾驶员班长,发起“爱心妈妈”公益团队,12年来坚持在学校附近公交站点引导孩子们排队乘车,在集市附近车站帮老人提重物,被称为“公交好闺女”,18路公交线获评“全国巾帼文明岗”。

见义勇为

曲卫恩,大场镇胜水河西村村民,邻居家失火时,不顾个人安危冲入火海,救出老人并与赶来的消防队员一起将煤气灶关掉拖出;凌晨遇到外地车辆掉进河里挺身而出成功打捞;虽亲人身患重病,但总不忘帮助别人。

侯方敏,交运温馨校车驾驶员,在接学生途中突遇路边院内失火,立即投入救火并在用完校车上灭火器后,和村民一起用水桶接水灭火,更是奋不顾身冲进火场将两个煤气罐转移到安全地带。

诚实守信

葛金华,酒店保洁员,检查客房时发现客人遗忘的20万元现金,毫不犹豫交至酒店前台,在警察帮助下交还失主,58岁的葛金华从事保洁工作四年,类似事情在她身上发生过很多。

庄桂荣,酒店洗碗工,下班途中捡到一钱包,包里有3600元现金和银行卡、证件等,她抱着一定要当面交还失主的朴素想法,在失主所住小区多方打听,半个月后找到失主。

敬业奉献

张莉,黄岛公安分局隐珠派出所指导员,从警27年坚持钻研创新,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期间,探索实行“社会信息超市”网格单元精细化警务模式,确保辖区治安稳定;该所“智慧型派出所”为民服务案例获全国“智慧警务”十大创新案例。

潘龙海,开发区公安分局刑侦大队三中队中队长,从事刑警21年忠诚履职、冲锋在前,2018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带领专案组打掉一建筑领域恶势力犯罪集团;率先探索视频监控技战法,成为全省公安系统知名图像侦查专家。

孝老爱亲

丁顺霞,泊里小学教师,几十年如一日照顾两位养父母,任劳任怨悉心伺候生病公婆,她还经常利用节假日等休息时间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孩子,给他们送去温暖和关爱。

苏中红,六汪镇孙家沟村村民,她36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两个生病的弟弟,每天为弟弟做饭喂饭、看病就医,为姐为母、不离不弃,至今未嫁、无怨无悔,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重担。

十件文明好事

时代的前行,始终要在正确的道德旗帜的引领下才能阔步前行。一件好人好事就是一面正确的道德旗帜,十件好人好事就是十面正确的道德旗帜,百件、千件好人好事就是百面、千面正确的道德旗帜……而这些旗帜就飘扬在每个人的心中,引领着社会道德方向。

“鞠躬男孩”演绎文明礼让赢尊重

2018年4月15日,真情巴士52路驾驶员李小莉,驾车行驶到太行山路长途汽车站附近,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停车礼让斑马线上的行人时,一名6岁左右的小男孩向她鞠躬致谢,这一“文明赢得尊重”的事迹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人民网等媒体广为报道,“鞠躬男孩”感动了全国,成为全国网友眼中最美的风景。偶然中的必然,是以李小莉为代表的真情巴士驾驶员坚持三年礼让的收获,也是新区坚持倡导礼让的结果。

“袋鼠妈妈”关爱幼儿患者暖严冬

新区中心医院新生儿病房副护士长王菲,用心照顾新生儿室的所有宝宝。2017年冬天最寒冷的那几天,她变身“袋鼠妈妈”,放在她怀抱里的,是一个刚出生8天的新生儿,因肺炎鼻塞憋气难受而一直哭闹不止,但在王菲温暖的怀中,孩子很快呼吸平顺,安稳入睡。这一幕温暖了整个冬天,“袋鼠妈妈”的故事也陆续出现在各大媒体的头条新闻里,人们争相传阅着,被满满的正能量感染着……“袋鼠妈妈”成为这家医院白衣天使们又一个温馨称号。

“最美教师”晨检挽救祖孙三条命

2017年12月18日早晨,宝山小学102班班主任张晓冰在晨检时发现一名学生未到校,该生家长也没有向老师请假。张晓冰连续多次拨打家长电话无人接听后,迅速向学校作了汇报,与同校教师田玉发一起赶到学生家里,发现该学生和爷爷奶奶因一氧化碳中毒,躺在炕上呈昏迷状态,两人迅速开窗通风,拨打120电话紧急送往医院。经治疗,祖孙三人都转危为安,恢复健康正常生活。《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对此事进行报道,社会各界纷纷为新区好老师点赞。

“髓缘大爱”三人成功捐献获称赞

2018年,新区红十字会积极打造“髓缘大爱 生命之约”品牌,扎实推进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徐栋华、李娟、申成亮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先后挽救了3名白血病患者,弘扬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为全社会树立了热心参与公益事业、无私奉献爱心的榜样。三人当中的李娟,是在2016年自己19岁生日前夕,参加了人生第一次无偿献血和造血干细胞留样,2018年成功捐献后,媒体广泛报道,被誉为“天使姐姐”。目前全区累计加入中华骨髓库3784人,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15例。

“温馨校车”打造校外爱心小课堂

交运西海岸温馨校车700余名工作人员以校车车厢为阵地,创新“主题车厢——流动讲堂——校车小课堂”文化体系,通过在校车车厢内开设小课堂,创设思想道德、国学经典、绿色环保、海洋文化、传统剪纸等23个车厢文化主题,组织学生开展诵诗文、唱歌曲等互动式活动,对孩子们进行德育教育,倾力将260辆校车打造成为学生校外活动的重要场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呵护孩子成长。

“特聘教员”培养军地人才担使命

青岛军民融合学院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施,担负起军地人才培养的使命。成立由学校教学能手组成的部队“特聘教员”团队,主动靠前服务,开发25门军地通用培训教材,把课堂搬到军营,把技能送到舰船,并设立军地人才培养中心微信公众平台,推进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军地互通互认,让官兵接受良好的教育培训。一大批“特聘教员”用汗水和奉献留下了“军民融合促发展,鱼水情深共欢歌”的时代强音。2018年学院开展各类对军培训4000余人次。

“社区讲堂”彰显公益服务情意暖

灵山卫街道引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青岛黄海学院教育资源,成立全市首家社区学院,成功打造公益性教育惠民工程——“灵山卫四点半课堂”。截至目前,累计开课440余次,18000余名次小学生走进该课堂。“四点半课堂”以社区为基地,打造家、校、社区一体化服务,围绕“学业辅导+素质拓展”,选派高校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任辅导员,在辅导好学生课内作业的同时,通过科普、手工、安全、趣味等拓展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也有效促进了社区稳定、社会文明。“灵山卫四点半课堂”被评为全国终身教育品牌,《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等媒体予以报道。

“微信课堂”开创家庭教育新模式

承接全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试点以来,区妇联深入探索、大胆创新,将家庭教育工作和新媒体有效结合,推广“大课讲座+家长学习成长小组+社工同步组织孩子小组活动+微信群交流”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模式,在全区26个镇街(管区)的50余个家庭成长微信群中免费开设微信课堂,内容涵盖家庭文化建设、家庭关系建设、生命教育、亲子教育等8大板块、153个专题。每周四晚七点半开课,知名教育专家在2个小时中与万余名家长共同分享家庭教育话题。目前已开展微信课堂讲座130余场,45万余人次参与其中。微信课堂增强了家庭教育普及实效性,属全省首创。

“青桐学堂”成就乡村多彩公益课

为更好发挥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等资源优势,2018年暑假期间,新区团委创新开展了“青桐学堂——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少年公益暑托班”项目。该项目通过汇集专业青年社工、青年志愿服务队、驻区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留学生志愿者、专业机构培训教师、团干部等力量,利用社区青年之家、党群服务中心等场地资源,为7个村、社区的近400名青少年提供包括红色文化、乡土文化、英语、剪纸、科技、舞蹈等在内的暑期课程。该项目累计开展40余天,课时长达2240余小时,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也帮助家长解决了孩子看护等问题。

“暖冬行动”汇聚捐赠助贫八方爱

“暖冬行动”由新区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民生新闻坊》栏目、山海情救援联盟和区民政局联合发起,自2016年至今已连续举办3届。每年11月,“暖冬行动”面向全社会发起征集,为青海、甘肃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募集过冬衣物、生活物资、学习用品。2018年,活动共募集冬衣15吨。三年来,“暖冬行动”收到了新区企业、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的积极响应,来自社会各界的暖流源源不断涌入。“暖冬行动”已从最初的媒体公益行动逐步发展成为新区一个响亮的公益品牌。 文/毕海虹 图/王培珂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