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徐村节孝碑:盛载百年大孝至爱

青岛西海岸新区王台镇历史久远,底蕴深厚。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该地属于琅琊郡柜县,东汉建武十三年并入琅琊县,初唐时期薛礼东征时设瞭望台一座,在此屯兵数十万,商贸从此繁荣,一座古镇开始形成。千百年来古镇虽历经沧桑,但仍有许多珍贵古迹和文物保留下来,比如阁老山上的汉墓,充满着神话色彩的栓驴石,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晾甲埠,有着百年历史的大士庵、当铺街等等。今天我要介绍的是光绪皇帝御赐的徐村节孝碑,到现在已经有140年的历史了。

据史料记载:“徐村石碑建于光绪五年(1879年),光绪御赐节孝碑,矗立于村西岭顶,位于古道黄岛通往王台、胶州的主要交通要道之旁,供过往行人展望”。

节孝墓道碑的由来

徐村——明初建村,已有500多年历史。村子在小珠山西北,坐落在错水河上游西岸,位于王台东南4公里处。1987年我曾经在这里教学,可当时并不知该碑下落。转眼间30多年过去了,听说此碑被文物爱好者寻找到并修复完好,心中便有了探访此碑的念头。自以为对此地熟悉,便独自一人到村子西岭找寻,只见到杂草丛生,坟茔遍野。绕岭三圈居然没有找到,加上天色阴沉,未免心中胆怯,可找寻节孝碑的心思更加强烈,情急之下我想起了一位熟知此碑的前辈,他就是韩瑞麟老先生。

说韩瑞麟是老先生是有缘故的,当年我到徐村小学任教认识了韩老,这里是他老家。为传播文化他在外地漂泊了大半辈子,单凭这点就让我佩服。韩老得知我老家是西海岸新区铁山辛兴村,就迫不及待地打听他的一个学生,没想到他的这个学生竟是我父亲。从此以后我就称韩老为老先生,以示我的敬慕之意。韩老读过私塾,毛笔字工整,字体隽秀,2000年修复节孝碑时他老人家亲笔写了碑记,想到这,我便驱车到了韩瑞麟老先生的家。

韩老虽年近九旬,但依然身体康健,精神矍铄。听说我要探访节孝碑,便打开了话匣子,讲述了鲜为人知的故事:“据老人讲清朝晚期村里出了一个秀才韩鹏震,论辈分是我分支不远的爷爷,用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据说他能把唐诗宋词倒背如流,四书五经信手拈来,出口能成章,下笔便成文。不仅写得一手好文章,还写得一手好字。自古佳人配才子,秀才的高才让很多大家闺秀春心萌动,纷纷差媒人上门,真是把老韩家的门槛都踏破了,可秀才没有一个中意的。后来偏偏娶了小家碧玉的陈氏为妻,婚后二人恩爱情长,如胶似漆。无奈好景不长,天妒英才,秀才得了急病匆匆离世,也没有留下一男半女,撇下了娇妻和年迈的父母。

可怜的陈氏年纪轻轻守了寡,很多好心人劝她改嫁,而她却婉转回绝,好女不嫁两男,相公去世俺得替他为公婆尽孝。就这样陈氏整日守着公婆,问寒问暖,端茶送饭,如亲闺女一样侍奉着公婆。不管是做了什么饭菜,总是先请公婆吃,直到公婆吃完了她才吃。每到逢年过节陈氏总要到古道旁边去祭拜丈夫,哭声凄惨悲切,令过路的人流泪动容。陈氏侍奉了公婆近三十年,直到为公婆送终也没有离开韩家一步,后来孤独而亡,被族人葬在与韩鹏震的合墓里。陈氏孝心感动了街坊四邻,享誉十里八乡,成为人们热传的佳话,直至传到京城,光绪皇帝很受感动,立即下旨责令当地官员在古道南边为韩陈氏立了节孝墓道碑,以旌表陈氏的守节美德和孝心。”

找寻节孝墓道碑

我有些不解,便问韩老这碑为什么叫节孝墓道碑?韩老笑了笑说:“封建社会以孝治天下,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礼教很严,清政府设有礼部,国有国礼,家有家礼,特别讲究女子从一而终思想。家中出了节妇、孝子是全家甚至是整个家族的光荣。皇帝下旨旌表韩陈氏的节孝美德,把这墓碑立在大道旁边就是要让更多的人来效仿,这是一种传扬美德的方式。徐村西岭这儿自古就是交通要道,传说薛礼东征时曾经在大荒村西岭晾晒过盔甲,在岳家西沟的石槽饮过战马,后来薛礼带领兵马来到徐村西岭走出了一条大道,一直往东延伸。那时这条道是薛家岛去王台、胶州唯一的官道,商人们赶着骡马日夜运送着茶叶、丝绸等日用品去开展贸易,目前青莱高速途径西岭。”

听着韩老的讲述,我仿佛看到了这条古道上客流如织、骡马成群、日夜尘土飞扬的繁忙景象。

韩陈氏的孝心也深深地打动了我,想早一点看一看皇帝御赐的碑到底啥模样。便问:“韩老还记得这石碑的位置吗?”

韩老说:“记得,当然记得。我现在就带你去看看,不远不用开车,就在老学校西边。”

韩老尽管已近九旬,但腰板不错,平道上走路仍然稳健。走到村西,昔日学校的几排平房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崭新整齐的社区楼房,心中不免感叹社会发展的快速。

过了社区一条熟悉的古道映入眼帘,这条道其实并不宽,有三、四米的样子,弯曲着上了西岭,再蜿蜒北去,当年我兼管学校食堂,经常骑自行车从这里到王台买菜。而今有了青莱高速、二〇四国道、王黄公路,这古道已黯然退出人们的生活,杂草遮蔽,繁华不再。

韩陈氏守孝心感天动地

“就是这里!”韩老的话将我从联想中唤醒。我顺着韩老手指的方向看到乱草从中果然有一高高的石碑。我急忙搀着韩老来到碑前仔细观看,石碑很挺拔。韩老解说着:“这石碑两米高,六十公分宽,四十公分厚,是老胶州为数不多的皇帝御赐的节孝碑。”看到石碑分为碑帽、碑身和碑座三部分,正面碑帽上刻着“圣旨”两字,这字遒劲有力,两边点缀着双龙戏珠图案,两条龙栩栩如生,碑上刻着“旌表节 墓道碑”字样,在“节”和“墓”之间缺了一块,我猜是缺了一个“孝”字,用水泥补着。韩老说:“这块石碑已有140年历史,这石碑后面还有一座韩家的祠堂,文革初期当作封建礼教的象征让人们打碎了,祠堂拆了,石碑断成七八截,被扔到荒野外。后来被一村民将其中5块石碑搬回家垒猪圈用了。直到1996年韩鹏震侄子韩郊善从台湾回来探亲才开始查找,闲暇时他挨家挨户串门走访,历时6年时间,终于在这户村民家发现了猪圈上的碑块,于是联系村委将5段墓碑挖了出来,然后用水泥粘在一起,立在原址——村西古道边,这才有了眼前的复原碑。”

我转到碑后看到了碑记,原文如下:

“圣旨:旌表节烈儒生韩鹏震之妻陈氏墓道碑,建于一八七九年(己卯年清光绪五年三月)。此碑在一九六六年(丙午年)文革期间不幸连同家庙将数百年古迹毁于一旦。此碑为本村的标杆,象征着孝、悌、节、义的精神。为传承此美德,经六载探寻,并在多处挖寻中觅见不甚完全而破损残缺不全之碑,虽然无法整合,但尚可断思原貌。谨以整修此碑,无价之遗产,当为后世之怀念。韩郊善,子廣恭撰,韩瑞麟敬书。公元2000年(庚辰)年荔月。”

这字工整隽秀,确实出自韩老之手,我为韩老抢救文物的精神所感动。岁月沧桑,这碑从修复到现在也快20年了,碑记有些字已不清晰。我忽然发现碑的正面并不朝向正南,也不朝向西南,而是有些偏向东北。韩老解释说:“这块碑的正面朝着东北方向,是因为韩鹏震的坟就在东北方,意思是陈氏遥望着丈夫,一直到死也不分离。”

悠悠岁月,长河漫漫,流走的是浮云,留下的是底蕴。这石碑是光绪下旨御赐的,文物价值很高,这对研究清朝末期当地的民俗文化和礼教制度有一定的帮助。

封建礼教固然对人们的思想有所统治和愚弄,但韩陈氏守孝心感动天地,值得称颂,当下孝敬公婆的儿媳有几人能与之相媲美?

延伸阅读>>

在历史文化中,曾出现过为数众多的孝道人物。她(他)们至孝贞节、替父从军、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善待兄弟、和睦邻居、大爱至孝的感人故事,历经岁月的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流传至今,感化、影响着一代代的人们。其中,留存最多,也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就要数“节孝”碑中记载的历史人物了。

女性在我国封建社会地位低下,能够载入史册的女性,更是屈指可数。但唯有节孝贞烈之女名载史册者不计其数。她们的故事大多是相同的,早年丧夫,但又个性坚强,不辞辛苦养育儿女,孝敬公婆,和睦乡邻。等到她们垂垂老矣,或者百年之后,经地方举荐,皇帝下一道圣旨给她们建坊立祠、树碑立传,才使得这些“节孝兼全”的妇人一生荣耀无比。可以说,这些“节孝”碑是用它的主人一生的辛酸血泪换来的,每一座“节孝”碑的后面都有一段让人敬仰的故事。蒙阴县境内的“节孝”碑,同全国其他地方的“节孝”碑一样,大多在文革时期被毁,只有很少的“节孝”碑侥幸留存下来。

《孝经》中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翻译过来大概的意思也就是说:关怀爱护自己亲人的人,对其他人的态度也不会差;尊敬亲人的人,对其他人也不会怠慢。而延伸一下,应用到现在社会里,也可以这样理解,一个孝敬父母遵守长幼规则的人不会不恭敬于自己的工作,不可能不尊敬自己的领导,不可能不尊敬自己的朋友以及客户。而这,恰好正是维护社会和谐,遵守社会规则的基础。

透过形形色色的节孝碑,我们看到的是孝道精神的传承。以敬老养老为核心的孝道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依然有着积极而重要的现实意义。王玉来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